“减负”的关键不在教师而在家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华贤

我外孙女读小学四年级,有几次我送她去学校,一拎起她的书包——重得真要压弯小小的脊梁骨。我问她:“你为什么不看看日课表呢?把今天不用的书都取出,不就可以减轻重量了吗?”

外孙女说,学校经常要调课,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调、调的是什么课。因此,她只能把所有书都带上。

书包重的实质是作业多,每天没有三四个小时,外孙女是无法做完的。

“减负”话题始于上世纪末,每过几年,教育系统就会集中发一回文件,所谓“史上最严减负令”恐怕也有好几次了。由此可见,每次“减负”的效果并不大。

“减负”路径可说是多措并举,有侧重于教师控制作业量的,有着眼于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有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的,有狠抓校外培训机构整顿的……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这次的“减负”,从“起草—讨论—修改—下发”的流程来看,不能说不认真,但参照过去“减负”的成效,明显感觉到一线教师的信心不足。

有人把“减负”失败的原因纯粹归咎于中考高考制度,认为只要考试制度改了,学生的负担就能减轻。这种想法太天真,考试制度的根本在于竞争,只要存在竞争,负担就减不了。

高校之间存在竞争,就有了名校与非名校之分。学生有能力上名校,谁不想努一把力?因此,学生之间也有了竞争。

还有人说,削减教学内容和降低教学难度,就能减轻负担。这像是外行人说的话。打个比方,田径比赛中,马拉松和100米,哪个项目难度大?从赛程来看,好像是跑马拉松难度大,但100米的难度就小吗?比赛的难度要看参赛人数和运动员整体实力。如果只是为了完赛,就不会有难度;如果目标是夺冠,不管是马拉松,还是100米,没有哪个项目的难度是小的。

再举一个考试的例子。假如高考语文只考4500个左右常用字,不考阅读理解和作文,不考文言文,语文总分还是180分,是不是高中语文学科的负担就小了呢?也是不会的,因为这180分是不会白送给任何一个学生的。考试范围缩小,出卷者肯定会挖空心思、翻箱倒柜地找点教材旮旯里的东西来考,让考生防不胜防,拉开差距。学生负担一点也不会变轻。

要“减负”,先要搞清楚负担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家长是最大的压力源头。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不是高一点点,而是高一大截。假如孩子本来是一株棉花,家长就以为是一株木棉树,扯着枝条拼命地往上拔,不管死活。之所以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主要就是家长的原因。试图通过让孩子接受校外大量培训来获取竞争优势,家长特别是妈妈的主要任务,就是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有闲有钱又有心,在这些家长的裹挟下,其他家长闻风而动。

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大学教师,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他们发誓决不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自己也不教,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可到三年级时,他们发现孩子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下水平,知识与技能都不突出,自信心不强,也快乐不起来。犹豫再三,家长只得无奈地给孩子报了培训班。

连大学教师的孩子都上了培训班,何况学识水平远远不如他们的普通家长。

千万不要以为是培训机构加重了学生负担,培训机构如繁星满天,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培训机构又不能绑架学生去培训,都是家长们风里来雨里去送孩子去的。“减负”文件发得再多,也不可能管得住家长。

家长普遍焦虑,是谁造成的呢?社会、学校当然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家长自己,在于家长之间的横向比较。

孩子回家汇报期中考试成绩,家长的问题往往是:班级最高分是几分?比你分数高的有几人?

如果语文教师经常给其中一个班级布置很少的作业,这个班的家长就会有怨言,说教师懒惰或不负责。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还敢少布置作业吗?

其实,很多家长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怕孩子负担太重影响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重负担争取孩子出类拔萃。

鉴于此,我以为,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家长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期望值。这也许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减负”策略,而且难度相当大,因为家长的想法已经很难改变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