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读懂其间的爱与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邓海建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印发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这个被民间简称为“减负40条”的地方政策,自公开征求意见起,就引起教育界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

中小学减负向来是个“槽点”满满的话题。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过于宽泛,或被埋怨没有力度、没有创见;如果过于细致,又被诘责管得太宽、一厢情愿。事实上,不少省份的新一轮减负政策,大多遭遇到了各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舆情烦恼。

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答记者问时亦直言: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所云:“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

相比之下,浙江版的“减负40条”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思路明确。比如“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等,指向的是浙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愿景。

二是共识清晰。浙江强调,减负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校内外不合规、不合理、不科学的过重学业负担减下来。说明浙江的“减负40条”并不是个一刀切的拍脑袋决策,而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辩证增减学业负担的统筹安排。

三是操作有度。“标本兼治”“各方协同”“突出重点”,强调的是长效和系统思维,强化的是效能和价值导向。至于最受关注的“40条”重点举措,基本彰显的还是可操作、更务实的立法初心,不打马虎眼、不玩虚的,让每一家“责任单位”都能明晰具体权责关系。

减负是个系统工程。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病症,是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多种因素交叉感染的结果。在过重学业负担的背后,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等观念的根深蒂固,是升学观、就业观、录用观的扭曲及社会压力、家长焦虑的击鼓传花。

客观地说,浙江版“减负40条”总是想多走一步、先行一步,因此有些具体的细则难免看起来“大胆一些”,也烙印着浙江在经济社会领域深改的特质和脾性。正因为如此,面对这样的真减负,社会当多些包容与理解;而利益相关者或围观者,也应平心静气地读懂其间的暖与爱,群策群力、同心协力,把浙江的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更有力地推进下去。

当然,徒法难以自行。更何况在减负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神仙版本”。家长有家长的想法、学校有学校的诉求、机构有机构的利益……在立德树人的最大公约数之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把“减负40条”理解好、传达好、落实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