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杨馨蕾 项笑利

近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教师寿斌杰和徒弟费志涛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国工匠的传承》栏目专访的消息在海宁不胫而走,师徒俩一下子成了“网红”。近日,笔者在海宁职高见到了师徒二人,听他们谈师徒传承中的故事、谈硖石灯彩技艺。

与硖石灯彩的不解之缘

寿斌杰是一名工艺美术专业教师,扎根教育一线已有20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硖石灯彩市级传承人。

寿斌杰与硖石灯彩的缘分,要追溯到20多年前。当时他是东山中学工美专业的一名职高生。高二时,寿斌杰有幸结识了著名民间艺术家、硖石灯彩大师孙惟君先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并拜孙惟君先生为师。见寿斌杰很是刻苦,孙惟君先生把自己几十年研究、整理、总结出的“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独特技艺倾囊相授。

大学毕业后,寿斌杰回到母校东山中学任教。2001年学校撤并至海宁职高。当时,海宁职高有一个硖石灯彩制作班,寿斌杰负责接手这个班的教学,一边授课,一边自学,不断提升自己。

“那时,灯彩制作的硬件条件还很欠缺。”寿斌杰告诉笔者,食堂、化学实验室等都曾被作为临时的授课点。2004年学校搬迁,食堂的浴室空置,他向学校申请将浴室改造成实训室。也就是在那一年,寿斌杰开始有了创建特色专业和传承教学基地的想法。在海宁市文化局非遗中心及学校的支持下,传承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如今,灯彩制作的兴趣班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从几个到上百个,授课教师团队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这是寿斌杰对硖石灯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秉持的信念和态度。提起自己的得意门生费志涛,寿斌杰的眼里满是骄傲,“他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寿斌杰打开一本画册,让笔者欣赏费志涛的杰作。

费志涛是一名90后。2006年,初中毕业的他选择了海宁职高工美专业。高二时,选择“灯彩”选修课。“如果没有遇到寿老师,我也不会从事这一行业,他是我的领路人。”费志涛说。

手艺,手易,守不易。对于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一种情怀、坚守、信仰和责任。然而,想要靠这门手艺“吃饭”,在当时来说非常艰难。毕业后的费志涛也曾涉足过其他行业,但心中仍放不下对硖石灯彩的热爱。在师傅的鼓励下,费志涛选择了坚守。如今,年纪轻轻的他已是海宁华灯会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工艺部部长。

“师傅对我要求很高,我绘画功底差,他就让我练习画线条。头尾两端必须同宽才过关,这一练,就是一年多。更难的是拗型,灯彩的骨架全靠‘拗’出来,稍有变形就难以连接。”

“最费时费力的是针刺,但这恰是硖石灯彩的精华所在。针刺全靠手工,既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每平方厘米18~32个孔最为恰当,一件成品需要几百万个针孔。”今年费志涛获“映山红奖”最高奖项的作品《四圣阁》,针孔多达数千万个。

费志涛坦言,从拜师学艺到能独立完成一盏灯彩,起码要钻研3年。做灯彩,要耐得住寂寞,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年只能完成一两件作品。

能“守旧”,更要能“出新”

寿斌杰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硖石灯彩的传承不仅要“守旧”,更要能“出新”。为此,师徒二人这几年做了不少尝试,给传统的硖石灯彩注入新元素,让老宝贝焕发新活力。

2014年制作的作品《乘风破浪—龙舟灯》舟体的龙鳞全部采用单片焊接,使舟身更饱满。作品一登上“中国梦想”传统手工艺创作展台,就惊艳了评委和观众,一举夺魁。除此以外,他们还创新使用LED发光材料代替传统的钨丝灯,破解了梅雨季灯彩易发霉的难题,大大延长了灯彩寿命。

教学中,为了将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寿斌杰秉承开放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传承技艺、弘扬文化的“守破离”之道。他解释说,“守破离”,引自秋山利辉的著作《匠人精神》,“守”指的是学生要刻苦学习知识,“破”意为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想法,“离”即敢于创新。“把这一概念延伸到灯彩领域,则有了新的含义,守是继承、破是创新、离是扬弃。只有这样才能让灯彩这一传统技艺在传承中真正‘活’起来,让匠人精神成为共同的信仰。”寿斌杰对硖石灯彩的明天充满期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市场里的专业课     下一篇:四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