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上的提问设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小学 邱 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是教师主导参与、学生感受探究的双边活动。这里面教师的“导”,很大一部分体现于教师的提问。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节奏和质量。然纵观现今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低效、无效、负效的提问仍一定程度存在。

如何实现有效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问中思考,在问中体会,在问中提升,是一个值得一线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因目的而问

富有目的性、启发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得教学活动快乐、轻松、有效。

在音乐课堂中,无论是歌唱教学,还是欣赏教学,很多教师都喜欢这样提问:“这首歌曲(乐曲)表现了什么?”然而这样的提问太宽泛,缺乏指向性,学生回答时也很迷茫。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特征,尤其是一些独特的表现要素在歌曲(乐曲)中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以《乒乓变奏曲》为例,聆听全曲后,教师设问。

设问1:乐曲中有重复演奏的乐段吗?如果有,是怎样重复的?

设问2:这几次重复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你感觉不一样?

设问3: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在演奏时,音区有什么变化?

设问4:有没有注意到,反复哼唱的主题音,还有一些新的旋律,你能试着哼唱吗?

这样提问,始终抓住了最能表现乒乓形象的音乐主题,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的自然呈现,到主题变化再到变奏织体的丰富,带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总之,问题的设计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既是为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也是为了教师实现教学目标。随着问题的抛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断发生碰撞,在积极互动、共同对话的过程中,课堂上不断生成一些新信息、新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质疑和交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以深入。

二、待时机而问

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课堂实际,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特别是当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时,教师可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有效提问。及时提问和适当点拨,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音乐探索活动中去。以学生欣赏《渔舟唱晚》为例。

设问1:当下流行的偶像明星,你们喜欢谁?(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回答)

分别聆听:《菊花台》(含古筝演奏)、《千里之外》(含二胡演奏)、《东风破》(含二胡、琵琶、古筝演奏)、《南山南》(含大提琴,吉他演奏)。

设问2:为什么现在当红歌星会在自己的音乐作品里加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听听里面都有哪些乐器?

上述设计抓住学生喜爱的元素,把握时机,从流行音乐入手,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的那个点,一步步设疑,把学生引导到他们喜欢的课堂中。

待时机而问,需要教师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并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这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都非常清晰和恰当,才能实现。

三、为分层而问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课堂中提问,问题的设计既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认知的角度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前后顺序上需讲究坡度和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子,聆听歌曲第二部分时,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水平不同提问。

设问1:对比第一段,音乐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问2:二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的运用,对节奏和曲调起了什么作用?

设问3:这段旋律把你带到了怎样的意境中?能不能随音乐动起来?

多层次的问题,能照顾到每个梯度孩子的情绪,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回答出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从而激励他们的上课兴趣和持久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每次提问的时候,都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音乐能力发展好的学生,这个问题我能回答吗?如果我是音乐能力发展比较慢的学生,这个问题会难倒我吗?如果我是音乐能力中等发展的学生,这个问题能感兴趣吗?我想,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设计出符合自己课堂的问题。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设疑是课堂中指挥和创造的象征,能起到激发、提醒、调节的作用,也是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窗口。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学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实践与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