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倒逼职校升级“服务”
□王寿斌
近日,两则关于高职扩招的新闻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并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与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思考。
一则是来自渭南市潼关县的任娇于12月9日带着自己9个月大的宝宝来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报名入学,她表示,“对于我们农民来说,能考上大学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即使带着娃,我都要来杨凌把大学上完”。(《华商报》12月12日头版)
另一则是来自河南省南召县马市坪乡,81岁高龄的李志新于12月12日怀揣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园林园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到校报到,不仅与70岁的邻居孟庆立同时入学,而且还与自己的四儿媳和五儿子成了校友,成为学校年龄最大的“网红”学生。(扬子晚报网12月13日)
任娇、李志新们之所以会引发媒体与受众的强烈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带娃读书”和“高龄入学”,更在于他们是全国高职扩招的首批受益者,并将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第二批扩招工作的结束,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将进入校园,他们中不乏“带着娃”“拄着拐”的另类学员。励志的他们既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又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许多重返校园的“扩招生”强烈地想要通过继续深造学到真本领。比如,任娇先前曾在当地一家企业从事电商方面的工作,她想通过大学深造实现自主创业,把家乡的花椒、软籽石榴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增加自己和乡亲们的经济收入。而李志新曾担任村支书,深知没有技术的苦,他平时爱好钻研,自学了一些园林园艺知识,他期待到大学里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学成之后能够教给村民,带动村民技术致富。
毫无疑问,无论是耄耋老人、古稀长者,还是家庭主妇,获取一纸文凭决非他们重返校园的目的。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来校求学,更是为了能在大学里学到实用技术,并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家乡的面貌。这样的求学目的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
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习惯了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以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对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流水线”式的培养。如今,职业院校的生源因扩招而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将难以为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百万扩招”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都将产生“蝴蝶效应”。
我们必须看到,未来的职业院校将不再单纯地为同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提供学历教育,而是为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习得为目的、以人生改变为旨归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服务。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死磕”毕业证书,而把学到本领当成求学的首要目标。职业院校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办学定位和育人思路,尤其要重视变管理为服务,用柔性化的教育服务替代僵化的刚性管理,不断提升服务的等级和质量,让那些综合素质差异大、接受能力千差万别、求学目标各不相同的“扩招生”,都能在具有职教特色的环境中顺利完成“定制式”学习。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