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芷欣

不在越读馆那儿上课已有两年多了,总觉得人和人的距离应该有些远了,以至于拿到童老师寄来的书时有一丝惊讶。翻开书读了一篇序言后,这种感觉却是一扫而空,她还是童蓓蓓,还是能在一瞬间把我拉进课堂的人。她依然是我的光。

我读书认真看序言的情况不多,以前甚至不看。长得越大,越发意识到序言对于一本书的重要性,写的像是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告诉读者作者是如何创造了这本书。

读完序言的时候双眼已经模糊了。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探索的过程,看到她的挣扎和迷茫,看到她如何去坚定地开拓自己的路。那是一个普通的住校的夜晚,我的胸口仿佛有各种感情的精灵在横冲直撞,打电话给了爸爸:“爸,我好像看到了我向往的教育的样子。”

于我而言,童老师是第一个为我打开窗的人。那时我读小学五六年级,不再是老师说什么都没有意见的乖孩子,也开始不满于学校教育中的死板,会对老师的一些言行有所质疑。

正当我被学校里的一些东西压得透不过气来时,我找到了越读馆,遇见了一个叫童蓓蓓的人。上了几节课后,仿佛摘除了枷锁,大脑中的细胞都恢复了生机活力。

读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时,那些课堂实录简直就是我记忆中越读馆课堂的样子。童老师富有活力,积极风趣,又善于观察,给我们留足了自行思考讨论的时间。

我至今记得有一篇关于穿越的写作练习,我笔下的角色刚穿越过去就掉进了粪坑。她在文章旁边写了一句,“又一个为了文章好看不要命的”。

那节当堂写作课结束时,她问我有没有全身发热、完全享受写作的感觉,我重重地点了头。那是我第一次有那种快感,将我从写作套路中解救了出来。在越读馆的写作、阅读于我而言就是救赎。

人总是这样的,如果安心待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也许不会有什么额外的烦恼。可一旦开了一扇窗,或是门开了一条缝,就会控制不住地去追逐那光,尽管知道光的背后也会有阴影。童老师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铃声一响”的课堂实录部分确实让我极有亲切感,但真正感染我的是“书桌一摆”的书评部分。课堂上的风采都是那台上一分钟,而阅读却是那台下十年功。读了几篇书评,才觉得是真正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样子。

在评论郭初阳的书时,童老师写道:“清醒者的疼痛最为显著,因为他拒绝盲目,然我有清醒,方有突围的可能。”这简直就是追随着光的教育者们的真实写照,是我憧憬的人们的模样。

前几个星期在准备学校里的语文演讲,不知怎么的,脑中就浮现出了童老师,还有所有给我带来巨大影响的老师们的面容,然后就决定“聊聊教育的目的吧”。几乎是满怀着激动打下了提纲中的每一个字,身体又找回了写作时发热的感觉。

我觉得我在向那道光靠近,跌跌撞撞,依然迷茫,却步履坚定。打完最后一张PPT上的文字,仍有些意犹未尽。翻开书,拍了书的前页,把童老师写给我的几句话放了上去。当我站在讲台上演讲时,无比希望能通过我的言语传递那几句话的力量。那是每读一遍都给我力量的一句话:

“带上光明的兵器,穿上自由的牛仔裤,为爱征战。”

写这篇文章时,耳机里单曲循环着米津玄师的歌曲Lemon,脑海中只剩下这句话——

“时至如今,你依然是我的光啊。”

书 名:《一张桌子一本书:在阅读课上遇见你》

作 者:童蓓蓓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