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并不是为了惩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 蒋 倩

“惩罚”这个词,让人很容易感觉到负面和紧张。音乐课上总有一些学生,反复开小差、讲空话,正面激励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我决定适当采取惩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

但惩罚也不是那么容易,我经历了许多试错的过程。

首先我规定,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课后留下来打扫音乐教室。但渐渐地,我发现这些学生并不排斥打扫卫生,并不觉得这是惩罚,甚至非常乐意为我服务。于是,“值日罚单”被废弃。

我请那些上课不认真、影响他人上课的学生进行单独表演。开始施行时效果显著,但一次期末测试时,需要每个人单独演唱,很多学生表现出拒绝。因为他们觉得单独表演是一种惩罚,很丢人。于是,为了保护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表演罚单”也被我淘汰。

后来,我又采用了换座位、冷静罚站等措施,不断地尝试和反思。针对具体学生,惩罚措施也相应调整。如学生上课喜欢走神,但性格内向敏感,我就颁发“讲师体验券”,让他上讲台给同学示范,打一打有难度的节奏,或唱一条谱子;如学生在竖笛课上调皮好动,我就颁发“静止券”,让他在别人吹奏时,保持吹奏姿势几分钟,既能温故正确的姿势,又能静下心来聆听;如学生经常上课不带乐器,“合约券”便应运而生,由学生自己制定惩罚措施,师生双方签约,即刻生效。其他还有“课后谈心券”“自省罚单”等,“罚单模式”至少目前还是适用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把双刃剑,实施惩罚应三思而行,确保课堂秩序良性发展,学生不会受到伤害,而不是为惩罚而惩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