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设计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指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众所周知,跨学科学习不是多学科学习、拼盘式学习或泛文化学习。语文学科如何有效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既在跨学科综合中坚守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真正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体现跨学科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大的难度与挑战。为此,笔者从跨学科任务群的设计、跨学科大概念的整合与跨学科整合思维的构建等三个方面出发,为有效设计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思路。
立足语言实践,设计跨学科任务群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起点是语文学科,也就是要立足于语言文字,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真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可以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正如语文新课标在谈到语文课程结构时提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就是说,教师设计跨学科任务群,可以将任务聚焦于某一个适切的语文学习主题,并且这个主题要有最大程度的整合性,使学生通过深度探究与实践,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以及知识的运用。语文学习主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它是整个跨学科任务群的压舱石。学习主题过大,会造成问题不聚焦,学习内容过度宽泛化和浅表化;学习主题过小,不利于跨学科整合以及深度探究学习。因此,适宜的语文学习主题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结合学生的生活空间,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隐性经验。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需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将语言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设计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学习主题。例如,围绕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两课设计主题学习活动“我所知道的民间故事”,让学生立足语文学习,结合身边资源,主动寻找记忆中的故事、传统、习俗等,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以“博物馆+大阅读”为基本思路,开发博物馆式研学课程,组织开展博物馆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寻找语文学科与博物馆资源之间的联系,整合相关学习内容,无论是参观展览、主题讲座、项目研究还是阅读写作,均可围绕学生现场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真正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改变学习方式,整合跨学科大概念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要在学科内容上做到学科融合,在学习方式上也要作出系统性变革,如果依旧停留在教师传统讲授式课堂,语文跨学科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方案应该与学生学习方式有机整合,如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在调查、参观、制作甚至游戏中开展系统性的主题学习活动。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意见不同怎么办”主题学习中,学生可以聚焦具体事例“燃放烟花爆竹的利与弊”,由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提炼交际方法中学会观点鲜明、简洁明了地表达及以理服人。
为此,教师应注意做到三点。其一,在设计问题与任务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这就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在合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决策创见,不断主动改进自身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二,不能将学科融合设计成学科拼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语文学科的系统性知识应该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得到保障,当然,此时的知识已不再指向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将活字典式的“知识接纳”转变为学科融合式的“知识观念”。其三,语文学习活动要通过任务驱动来解决问题,以适切的学习方式促进跨学科大概念的生成。一方面,语文主题学习承载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另一方面,以实践性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得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营造学习情境,构建跨学科整合思维
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于学科深度融合中,教师应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情境真实性、综合性与多元性予以关注,突出在学习情境中的文化统整与学习体验。不同于单科教学,跨学科主题情境应使不同学科均表现出存在性价值,甚至产生思维观点的碰撞,这就产生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高阶要求。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出能体现学科交叉思维的思辨性学习任务,创设各种思维观点碰撞、交锋的情境,既可以是语文学科内的观点辨析,也可以是学科间的学术争鸣。它的最大好处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帮助学生提升基于语文学科中心的各科知识的关联性,真正形成课堂深度学习的场景。
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的整合思维,也就是学生要形成基于语文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格局,这是学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社会协同能力的结构化整合,进而形成学生脑海中的“问题解决范式”。其一,要在主题学习情境中整合各学科中的关键要素。为了避免跨学科走向学科泛化,避免碎片化、随意性的学科知识叠加,各学科应在统一的主题学习情境中进行合理筛选,只选择必需的关键要素,包括知识、背景、问题等,使学生思维聚焦于学习主任务。其二,不能苛求学生用专家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跨学科思维需要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其整合结果需指向真实的问题情境,始终坚持学习主题应来自于学生生活,问题的真实与解决真实的问题始终是硬币的正反面,需要同时考虑。其三,跨学科思维整合需要师生对相关的主题学习进行精巧的情境营造,教师尤其要对现有的校本资源充分利用,选择重要的教育契机,以此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系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