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 中兴? 新课改时代,如何“定位”教研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几天前,诸暨市学勉中学教科室主任宣迪淼接到了一个兴奋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在邻县重点中学担任教研组长的老同学愉快的声音:“下学期终于可以把教研组长的职位‘推’掉了!”

“作为朋友,我有些替他高兴,因为他为此已经纠结了好几年;但作为一名教科研战线上的工作者,我却陷入了疑惑:我们现在究竟需不需要教研组长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当教研组长?”在宣迪淼陷入深思的同时,一场对他而言颇为特别的座谈会日前也悄然召开。在由省教育厅教研室牵头的教研组建设的座谈与研讨会上,来自各地教育局教研室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代表都有话说。

吐槽“陷入尴尬的组织”

“教研组的功能被严重破坏。这是学校综合发展的结果:当学校规模够大,需要采取年级管理时,后果往往是年级组强化,而学科建设弱化。”

“校本教研活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些学校甚至连教研基本常规都没有建起来。”

“没人愿意当教研组长,因为任务重还没待遇。”

“如今一线教师的行政任务太多,教师很少有时间去思考、研讨,即便参加教研活动也并不积极主动。”

“课改之前,教研组负责安排教学进度,组织同学科教师一起备课、讨论出题等。如今这些工作都由年级组管理,教研组该干什么?很多教研组长不清楚,校长也不清楚。”

“科研有课题组,常规有备课组,实话说教研组在学校的地位逐年下降,教研组长也成了没前途的岗位。”

……

有人说,课程改革“忙忙碌碌”,校长没时间过问教研组的建设。那么,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研组真的不需要了吗?

“弱化教研组的学校,其实并没有真正进入课程改革的状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位校长认为,有些学校的课改还在原始状态,“几乎没入门”。

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谁?

在教研组建设的座谈与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参会者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教研组。

清晰“日渐模糊的面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教研组是绝对的主力军,而不是简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曾带领温岭市城西小学进行了10余年“学为主体”课堂变革的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瞿梅福对此深信不疑。

那么,什么是教研组,教研组又该在学校工作和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教研组建设的座谈与研讨会上,省教育厅教研室分发了一份草拟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希望在正式出台前得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明确指出,“学科教研组在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最具体、最现实的专业场景。”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说。

那么,在校长、教师们眼中,教研组又是什么样面容?

学术沙龙。“校本教研就应通过学科教研组来落实。”嘉兴市南湖区清河中学校长胡骁认为,教研组应围绕学科问题,每学期做几期有主题的学术沙龙,“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共同体。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科教研组都有由各成员共同制定的学习活动制度。“我们一起读书,写教学故事或反思,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该校教师段云成告诉记者,教研组长还会帮助成员制订3年发展规划,建立成长手册,每学期举行教研组的成果交流会并对成员的教研情况进行考核,“说到底,就是抱团共同学习和发展”。

解忧杂货店。在刚刚成为教研组长的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教师裘春燕眼中,教研组更应该成为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店。“集中全组人员的智慧,解决教师工作当中的困惑和问题。”裘春燕认为教研组更应该返璞归真,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才能真正发挥教研组的功效,让教师们爱上教研。

学生共研团。“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资源共享。教研组能做什么?那就一起研究学生,研究‘以生为本’的学科课堂。”杭州滨兴学校教师姚贺国认为,“以生为本”是永恒不变的教育主题,那么,就需要教研组带领这样一群有着“相似尺码”的教育伙伴,在彼此知根知底的教育环境下一起探究教材,探讨学生,研究课堂。

打造“教师发展的高铁”

“加强学科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展教学内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是即将出台的《意见》中对教研组地位的肯定。“我们将出台省级先进教研组评比等一系列促进教研组建设的政策、措施。”滕春友在征求意见时表示。

会场外,在作为一名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宣迪淼看来,新课改时代,教研组就是学校课改的发动机,教研组长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

而如何让教研组逐渐走出“尴尬”,进而成为承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使命的“高铁列车”,需要更多来自民间的、智慧的实践。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实验小学在几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构建了“三角”教研梯架,以支撑学科建设。校长王巧君这样解释立体教研中的“三角”:每学期初广泛征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教学现象,各教研组将其中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此为“搭建主体梯架”;辅助支架有二,一为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制度,二为“捆绑式”星级教研组评价。“例会也好,评价也好,都是要促进研究者视野的彼此唤醒和融合,智慧的相互激发和点燃,从而形成教师群体合作研究的浓郁教研氛围,在对话中反思,在互助中提升。”

“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城西小学教研组的功能强大起来了。”瞿梅福曾带领城西小学教师们先后收获了省政府基教成果二等奖3项、教育部成果奖二等奖1项,“都是在围绕‘学为主体’的课堂变革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力量的缘故”。瞿梅福认为,校长应放手让教研组承担大型项目、活动等的策划、组织工作,如此才能激发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出创造力。

高中特别是在学生数较多的高中,教研组“弱化现象”严重。不少地市教研员吐槽:“年级组、备课组管理日常教学,教科研完全‘虚化’。”

而在天台中学,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学科每周必定有一个教研日。”天台中学教研室主任张新华告诉记者,每个年级的每门学科都有10名左右的教师,“正好一个大办公室,备课组自然而然形成,有问题直接就沟通掉了”。而教研组活动,则是该校同一学科教师共同的教研日。

教研日研究什么?“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校长郑志湖介绍,研究“学为中心”课堂这些年,物理组就开展了《中学物理“问题发现教学”研究》《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学物理实验功能的研究》等大小课题10多个。“教研组的教师们人人都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也是丰硕果实的收获者。”

“学科不建设好,提高教学质量是空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