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11月15日,湖南一名高二男生从宿舍楼5楼跳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2月22日,陕西一名高一女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喝农药自杀……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不时地在媒体上看到诸如此类令人遗憾和心疼的消息。近年来,包括自杀在内的多项危险因素正在侵害着青少年群体。

日前,在由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教育局合作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好教育”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中小学教育该树立怎样的生态思想。生态好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生命教育也是其中之一。对于正处在心智与人格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的课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面前。

这是一切教育之本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不少学校和教师提到“生命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生命教育应当排在所有教育之首”等观点,认为让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与根本。的确,生命不在,其他所有的教育都无从谈起。

“我们往往从教育体制、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方面分析孩子的行为,但我认为,孩子无论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是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归根结底要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常山县实验小学办公室主任占振华说,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瑞安市教育局义务教育科的陈桂芬用“重若泰山”和“刻不容缓”两个词来形容他眼中的生命教育。“一些悲剧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涉及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里长大,备受宠爱,他们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做事往往凭一时冲动,不考虑后果;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压力太大,逆反心理增加,于是愉悦感锐减、痛苦感剧增,行为缺乏理智。”陈桂芬说,“目前,在不少学校,生命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教科书中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课程设置也没有生命教育课,宣传最多的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安全教育。其实生命教育的范畴比安全教育大得多,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课程改革入手,从学校课堂教育开始,社会、家庭通力协作,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

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校长叶建立表示,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层面接受生命教育,并在教育中经历自赏、互赏到共赏三个阶段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生命教育中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该校专门编写了一本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从下学期开始使用,内容围绕学生一日常规和从早到晚的活动,把精神引导体现在细枝末节处。

融入一切教育之中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的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尚不成熟。我省各地各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多融入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综合素质实践基地活动和校园其他活动中。

大多数学校会在校园里开设专题宣传栏,利用校广播台、升旗仪式、班主任例会、班会课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普及生命教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组织各类校内外活动,如感恩系列活动、扶贫助困献爱心、参观主题展览、观看相关影片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同时,利用校内外多渠道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为孩子筑起一道生命防火墙。生命教育在校园里,也不再是单列的某一门课程,而是浸润于多门课程、多种活动之中,形成了“处处有生命教育”的“大生命教育观”。

也有不少教师会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融入平时常规的学科教学之中。比如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段云成在上哲学生活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两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树立起平等的生命观和负责的人生观,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很多时候,学生只看到自己的失败和不足,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许多亮点。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及环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其发展。”段云成说。

诸暨市草塔中学的边建松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他利用阅读课和写作课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体验生命,进而分享自身的生命体验。“文学就是人学,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包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边建松举例说,读沈从文的《边城》,在翠翠身上发现自身成长的青春奥秘;读鲁迅的《祝福》,从祥林嫂的经历里感知无良时代对生命的摧残;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验生命的孤独、善良和真诚;读舒婷的《致橡树》,理解生命中怎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爱情……“就连高三复习课,也可以是生命修养课。比如最近的古诗词复习,我就不局限于让学生做题答题,而是扣住意象再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变为一堂微型生命感受课,借古讽今、借人讽己。我感到,生命并不抽象,但教师自身必须对生命先有一个认识,然后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