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文化课程有“乾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王华君

2017年12月末的一周,是江山实验小学的首届“甜蜜节”。全体学生佩戴着自己设计的节日徽章,身着蜜蜂元素服饰,尽情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一新设的校园节日,也是该校实施三年的蜜蜂文化课程的一次成果展示。

江山是中国蜜蜂之乡。2015年,江山实验小学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提出构建蜜蜂文化课程,作为家乡地域特色与学校百年文化积淀的契合点。“开展蜜蜂文化课程,是为了引导师生汲取蜜蜂勤劳、善良、团结、智慧、奉献、自律等精神营养。”校长杨根法介绍,学校根据教师的优势和学科特色,分别制定了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全科阅读、环境课程、节日课程等实施方案。

目标和方案都有了,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遇到了难题,教师们纷纷反映:“蜜蜂课有什么好上的?这不是科学老师的事情吗?”“别说上课了,我自己对蜜蜂也不怎么了解呀!”学校经过多方联系,邀请了专家团队前来授课、作讲座,又组织研发中心的教师和教研组长们外出学习,并且让全校教师参与了网络培训。渐渐地,质疑声小了,信心足了。

各教研组教师开始各显神通,恶补蜜蜂知识。科学组联系了酷爱养蜂的常山县招贤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前来助力,学校配备了蜂房架、蜂棚及若干特制养蜂帽,形成了“养蜂基地”,招收了一批“小小养蜂人”,师生研究蜜蜂的分类及习性等,忙得不亦乐乎;语文组邀请蜂农前来作讲座,去养殖基地参观,了解蜂产品加工过程等;数学组则多次前往蜜蜂博物馆,探寻蜜蜂世界里的数学奥秘。

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与蜜蜂相关的“Logo”,校园文化长廊里到处是蜜蜂的影子,开放式书架有蜂巢形、花朵形,地面上还刻有蜜蜂相关的诗歌等。学校的德育课程也迅速推出了“谁与争蜂”评优评先管理体系,采用“蜜蜂币”来奖励在学习、纪律、文明等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个期末开展“争蜂少年”评比表彰活动。

师生们渐渐达成了共识,齐心融入蜜蜂文化课程的构建中。如今,每周五的社团课全都成了蜜蜂文化课程的体验时间。“勤劳蜂”“团结蜂”“智慧蜂”“勇敢蜂”“博取蜂”这五大课程,在每个年级段内容各有侧重又成螺旋式发展。负责“团结蜂”课程建设的教师王群燕说:“课程全部采用团队任务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与快乐。”

“没有参与养蜂,我肯定认不出中华蜂和意蜂有什么不同;没有参与养蜂,我也肯定想不到蜂窝里常有赖在里头赶不出来的蟑螂。蜂蛰在我手背上,有钩的尾针使得蜜蜂在我手背上转圈,于是我想到了航空母舰上飞机着舰的尾钩……”“小小养蜂人”社团成员、四(1)班学生汪煜凯在《养蜂日记》中这样写道。成员们一有空就跟着科学教师探寻蜜蜂的世界,由此也生发出无数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蜜蜂文化也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之中。比如语文的绘本教学、诗词鉴赏、片段写作、纪录片观看等课型都充满着蜜蜂元素;科学、数学、地理相结合的课程“遇见小蜜蜂”,通过调查、测量、计算,进行蜂巢猜想,走进蜜蜂的大数据时代,了解蜜蜂的一生、中国蜂分布、世界蜂布局、蜜蜂生物圈;在综合实践课“蜂舞实小”中,学生们更是大显身手,诗歌朗诵、歌舞表演、视频展示、故事分享等形式让每名学生对蜂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蜜蜂采蜜,是酿造甜蜜的事业,我们教育和培养学生,也是在进行一场甜蜜的事业。希望学生在蜜蜂文化课程中探索到的‘甜蜜’,不仅融进学业,而且融进生命。”杨根法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