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与学生“美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耿银平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专家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因为它折射出的是一颗充满无限想象的美丽的心。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世外桃源的入口”,这是一个巧妙的回答,也是孩子内在美的折射。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呵护孩子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能力,孩子童真的瞳孔中,就能释放出善解人意的温暖和光彩的美。

正源于此,教育部去年与13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抓住灵魂,准确把握美育改革发展方向;抓好统筹,推动省域内美育发展协调发展;抓好关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布局,提升专业艺术院校办学水平等方面,使美育发展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态势,将多元化的美、民族化的美、国际化的美,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融化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完成一种美的渗透和雕琢。

高天流云是一种纯真的自然之美,助人为乐的友善是一种人性的美,《黄河大合唱》蕴含崇高美、悲壮美,等等。经常徜徉在这样的世界里,孩子的灵魂就会受到震撼,成为真善美的信仰者、创造者。

注重美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906年,王国维首倡现代意义上的美育。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使人们能怀着类于宗教信徒所拥有的宽厚之心,以祛除利害得失之计较,突破人我之见”。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做好传统美育的继承和弘扬。不仅要让孩子感受传统的美,还感受现代的美;感受民族的美,也感受异域之美。

现实是,很多人都知道发展美育很重要,但为了所谓的考试需要,仍不得不将分数放在最高位置。宁愿让孩子成为单一的“高分机器”,也不去重视美育开发。所以,我们要不断通过国家战略,巩固美育的阵地,多进行美育改革,努力破除“美育发展可有可无”的落伍观念。

蔡元培说过,“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我们相信,当更多孩子都能像前文中的孩子那样,找到“世外桃源的入口”,具备了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迎来的必将是一个更加精美的世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