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中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

研究所所长 崔允漷

历时4年,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新方案与课标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也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相比,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有很多变化。主要是进一步凸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体现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重视在学科教育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教育以及海洋权益教育,为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核心素养是连接立德树人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桥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是今天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灵魂。

赢得高中,就赢得人才,这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方案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方案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路径。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合学科逻辑、认知逻辑和教学逻辑,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课程基本理念、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学评价、考试命题、教材编写等提出具体建议。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客观准确地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新进步,特别是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课程实施强调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标准增强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好用”“管用”。新课标中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这次新课标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把“核心素养”作为连接立德树人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桥梁。从一般性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结合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到课堂层面具体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使得课程的均衡性与序列性的落实得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成为可能、可见、可评,也让人们对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了新的期待。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还会需要教学层面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比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超越原先的学科内容体系,确立从教育目的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的目标体系;需要“把学习过程设计出来,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避免虚假学习,减少浅层学习;教学设计的单位从知识点到单元,并将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大任务作为学习单位,把目标、情境、知识、任务、活动整合在一起设计;强调学习过程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匹配,避免“用不正确的过程学习正确的知识”;倡导“教—学—评”一致,把评价作为GPS,实施目标导向的教与学;废除基于知识点的双向细目表,重建试题属性,强调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只有这样,理想的课程才能变成现实,核心素养的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