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走出了138名“小院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郑 联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舟山南海实验初中又有4名学生凭借小课题,成功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至此,该校的科学“小院士”已达138名。

成绩的背后,得益于学校多年来持续推进的科学教育。早在2010年,该校就成立了舟山首个校内少年科学院,校长金可泽介绍说:“少年科学院是由团中央牵头成立,并获中国科学研究院支持的科学教育机构。在多年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力求探索中小学生科技前沿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现在,学校共有18个项目获中国少年科学院成果评比一等奖。”

笔者发现,少年科学院在学生心中,就像是一所魔法学校,它能将许多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少科院模拟中科院,设有小研究员、预备小院士、小院士等类似角色,也有日常的科技课题研究和答辩。在这里,每名学生都有一本红色的“院士证”,记录了他们的类别和发展情况。学校规定,申报两项作品,且至少有一项获评市三等奖及以上,才可以成为小研究员;作品获得市二等奖及以上,就能进入预备小院士行列;获预备小院士称号后,又有作品获得市一等奖及以上,就可以晋升到小院士了。而成为“小院士”才是所有学员的终极梦想。

为了打造好校内少年科学院,近年来南海实验初中开发了《初中自然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初中科学“生活化”实验资源整合和开发机制探索》等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平时,教师们鼓励学生紧贴实际,从生活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在少科院学生所有的创想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社区安全,能否在家里或楼道里装一个简易报警器?生活中各种瓶瓶罐罐的盖子,有些容易开启,有些不容易,这是为什么?丢弃的家用塑料产品特别是塑料袋,如何将其变废为宝?……这群爱钻研的“小院士”经常设计着自己的作品。

风雨交加时雨伞被晃动得难以稳固,雨衣又不方便,有没有方便出行的雨具?七(6)班学生吴晗发明的“充气雨衣”融合了雨伞和雨衣的优点。他将游泳圈固定在雨衣中,既可以充气泄气,方便折叠携带,又能像裙子一样覆盖范围更广。该项目在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他也成了“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这学期,七(7)班学生余中天发明的“家庭塑料垃圾收集器”,通过将塑料加热碾压成薄饼状成品,并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今年4月,他将带着这项作品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让“小院士”们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南海实验初中向外借势借力,邀请校外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专家、教授、工程师和部分科学教师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和科普体验活动。他们成了“小院士”的智囊团。通过专家指导和一对一的培养机制,一批学生迅速成长,不论科普活动还是竞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4年7月,少年科学院30名成员在专家带领下远赴陕西秦岭,以课题的形式,对秦岭珍稀动植物以及生态环境开展了科考。10天的时间里,他们一起考察了那里的植被类型、珍稀动物分布以及地质地貌特征。专家还带领学生一起跟踪寻找野生朱鹮,采集金丝猴猴毛标本,指导他们收集制作标本和野外科考方法技能。该课题项目获评省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省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

顺应当下火热的创客教育,今年学校的南海Maker机器人主题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正式启用,空间配备了Arduino创客套件、创意编程机器人、航拍器等工具,为信息时代下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提供新的培养路径。学校还获评省STEM项目种子学校,并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加强了科学实践课程合作开发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