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地、四融通、五协同”
湖南工程学院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探索建构“三基地、四融通、五协同”综合实践体系,协同多元教育主体,集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多元参与的“三全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学校立项2023年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基地’‘四融通’‘五协同’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体系”(编号:23JP002)、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研究”(编号:23A34),建设2020年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体系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里单独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探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但在思政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形式不新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湖南工程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建构了“三基地、四融通、五协同”综合实践体系。
“三基地”即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网络三大育人场域,“四融通”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实践融会贯通不断线,“五协同”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与学生管理、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思政课与自媒体、思政课与新工科建设五方面协同。与此同时,通过完善“原著研学”“实地体验”“网络科普”三大环节,不断增强其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评价的多元性,系统推进课程建设。
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思政实践课育人实效、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为目标,“三基地、四融通、五协同”综合实践体系很好地回应了“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指导意见,同时也让思政课教师凝聚起“思政课是理论课,更是以实践来支撑的理论课程”的共识。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获评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打造多元主体,构建立体式社会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实践育人内容与时俱进和实践主体多元化。针对这一特征,湖南工程学院集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打通学校、社会、网络等不同育人空间,探索思政教师多元融入,挖掘各类实践活动的思政要素,打造立体式社会实践模式。
育人主体的多元化是立体式社会实践模式的保障。湖南工程学院以凝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主体的育人合力为路径,建立起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道路上同向同行的通道。比如组建互助教学团队,提高思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的能力,增强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深度和新意;搭建各学院课程思政对接平台,如参与各学院课程思政教材编写,协助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提高学生的认同度、获得感。
就教育过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是指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养成教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不断提升学生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是构建立体式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原著研学”环节,思政课教师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与方法,精心选择经典文本,做好文本资源的建设,同时,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全方位的案例资源建设,增强学习资源的时代性、针对性与生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整理总结优秀的研讨成果并传播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吸取直观、生动、丰富的精神养分,提升思想认识、道德水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主体认识,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多元主体、“自我教育”功能与立体式的社会实践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多元主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形式和内容、跟踪学生实践动态、思政课教师给予专业理论指导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桥梁。
延伸育人场域,形成思政育人协同效应
各类实践渠道统筹协同,才能充分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此,湖南工程学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探索建立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之间的校内外协同机制。通过这一方式,大大延伸了思政育人场域,丰富了实践育人内涵。如在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与团委、学工部门的联动,打通思政课教师参与“三全育人”渠道,在暑期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学生活动中构建共商共建的思政育人机制,提高育人效果。同时加大与校外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力度,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特别是在“实地体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不断丰富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前往党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追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伟大奋斗历程。通过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同时,湖南工程学院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网络科普”的方式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延伸宣讲空间,拓展实践育人场域。比如,在“互联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千村入万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向基层群众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思想理论“上网下乡”,进“千村万户”,不断提升群众的政治理论知识,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当前,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建立了“新时代思想进基层”微信公众号,并编辑了275期相关内容,吸引了近8000人的关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团队建立群众微信群,展开微宣讲、微科普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科普集成效应与规模效应。团队还立项思政社会科普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基地以讲座、演讲、报告、艺术展览等形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科普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赵洁 唐林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