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之下,如何避免“跑单”尴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近日,慈溪杭州湾大酒店董事长胡云波有些苦恼,酒店和当地一所职业学校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每年定向招收40名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每年毕业之际,选择留在酒店的学生人数却总是遭遇“滑铁卢”。“订单班虽然会在开学初和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然而最终要让学生进入酒店工作还是存在一定困难。”胡云波无奈地说道,“酒店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岗位技能课程、组织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但最后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肯定心疼。”

事实上,像胡云波这样,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遭遇准员工“跑单”尴尬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也是当下,现代学徒制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却遭遇企业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践行现代学徒制,如何避免“跑单”尴尬,让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实现互利共赢?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呵护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读完三年订单班后选择“另谋高就”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有些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这份工作,有些学生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不大,对企业本身没有太多归属感。

对此,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刘海华认为,“跑单”尴尬可通过呵护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来化解。“学校要加强对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白从事一份工作,兴趣是基础,认同是前提,奉献是关键。企业则要在人才培养中渗透企业文化,让学生融入其中。”

在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学生要经历三阶段成长。第一学年的职业融入,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开展校内实训和企业体验;第二学年的工学交替,学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开展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第三学年的综合职业实践,学生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面试、招生。经过职业体验后,学生才最终确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就业目标清晰,自我定位准确。”校长林绿洋说道。

在中国鞋业的龙头企业——康奈集团,几个略显稚嫩的学徒正在不同生产线上专注地操作着。这些学徒是温州市鹿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康奈精工班”的学生。实习期间,他们不仅吃住都在企业,还要和员工一起参加企业培训。每名学生都有指定的师傅,负责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技艺传授。“在师傅身上,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他们的为人处事、敬业精神、精湛技艺,激励着我,也引领着我成长。”一名学徒兴奋地告诉记者,“企业老总还亲自给我们上课,康奈集团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深深感染着我,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留下了。”

现代学徒制要瞄准龙头企业

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叶盛坦言,一些中小企业,对员工技术技能的要求不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学校和这样的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一方面企业积极性不高,现代学徒制培养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跑单”现象。

“职业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首先要选对‘郎’,瞄准龙头企业,与有内在合作需求的企业对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分院院长刘健如是说。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有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意愿,现代学徒制才能落到实处。”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教师郑孝增告诉记者,“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学校会综合考虑企业行业背景、学徒培训能力等因素,遴选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单位。”刘海华建议,学校可通过政府媒介,在诸多企业中选出最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企业。而对于小规模企业,可借助行业协会进行选择。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与杭州老字号餐饮品牌知味观的合作起源于上个世纪,从最初的实习生定向输送,到企业订单班,再到2014年正式确立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双方紧密联系,是10余年的合作“拍档”。和中策职校保持着密切合作的还有三上日料、凯悦酒店、雷迪森酒店等知名企业。依托“名校+名企+名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中策职校把学校、企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动态加以组合,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如今,在这些知名企业,随处可见中策职校的毕业生。

就业有出路是避免“跑单”尴尬的关键

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学生和企业就像是一场联姻,只有彼此适合,关系才能更持久。基于此,让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岗位无缝对接,成了不少学校的用心所在。

在中策职校,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学校还和知味观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三方联手开设了中高职衔接的杭帮菜现代学徒制班。在校长高志刚看来,这样的合作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成长有了上升空间和发展前途,更让现代学徒制有了内在生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在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知名丝绸女装企业——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与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已携手走过了9个年头。在磨合中,他们逐渐发现,3年合作,时间太短,学生的技能学习不够深入和持续,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双方一拍即合,联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9月正式启动了“一企两翼 中高职一体”现代学徒制新模式。在萧山三职和杭职院共同开设的服装专业五年制“3+2”班中,学生5年内都在达利公司实训实习,10个学期的课程里分别安排了“识岗周”“试岗月”“学徒期”等活动,从第6学期到第9学期学生为“正式学徒+学员”的身份,教学与实训大部分放在达利公司的“厂中校”进行。在教学和管理上,实行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5年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使得学生的专业和企业岗位更为匹配,企业变得更留人了。”达利(中国)服装分公司总经理郑路说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