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育先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邵焕荣

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剪窗花、守岁,再利用假期时间,去了解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故事,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学和所感……寒假将近,浙江省严州中学梅城校区的学生们收到了这样一份传统味儿十足的语文作业单。“寒假中,学校用征文的形式让学生们去了解春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回校后,学校再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全校师生共读《论语》。”校长吴志芳告诉记者,在严州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早已全方位地渗透在了学校的课程教学当中。

2017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教材体系建设,去年9月,全国中小学开始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这版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其中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古诗文数量都达到了124篇。“语文学科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就要像严州中学这样,用好语文教育这块‘主阵地’。”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说。

德育是天然的契合点

前不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出炉,其中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的基本理念。“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柯孔标说,“因此,德育就成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天然契合点。”

杭州公益中学特别重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语文教育的德育资源。“从2016年开始学校就开始自编一本名为《大画家训》的语文拓展性校本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副校长傅建新告诉记者,《大画家训》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大画家训》中有‘老师说’和‘学生说’,我们会把精选的家训分给每个学生,由学生带回家中和家长们一起学习、讨论,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再收录到书中。”傅建新说。

初二(10)班的马晨阳分到了《朱子家训》中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我回到家中,先上网查资料,再和妈妈一起讨论,最后结合自己平时‘跑步回来再烧水喝,水很烫’的经历,总结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事先做好准备。”马晨阳说。“其实,编写《大画家训》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孩子们写‘学生说’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而家长与孩子的探讨、对话,就是将德育延伸到了家里。” 傅建新说。

“德育不能单纯地说教,更要通过生活的载体来教育孩子。”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方敏和记者说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两个小朋友捧着一只受伤的小猫头鹰找到了方敏,看着孩子真切的目光,方敏立刻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协作,开展了救助小猫头鹰的“小鸟安家”行动。“一场救助小动物的行动,就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方敏说。

多途径浸润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更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传统文化来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多形式的语文教学当中。”柯孔标说。

温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郑可菜,善于在她的语文课堂中见缝插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一次上《兰亭集序》,郑可菜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课堂小任务——“同学们,《兰亭集序》的开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如果事情换成‘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这篇文章’,又该如何表达呢?”,听到郑老师的提问,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纷纷动手模仿起来。“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与学生的学习体验相结合,更要与当下时代的语境相结合,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孩子们就了解了古代的3种纪年法和‘阴’为‘山北水南’等传统文化常识。”郑可菜说。

在公益中学,学《论语》可是一个精细活儿。语文教师黄铭告诉记者,除了课堂上的《论语》教学,学校还特意安排了每天20分钟的早自习读《论语》时间,到了每年10月,学校还会为初一的学生举办“论语考级”大赛,而在每年12月底的“公益大舞台活动”,学生们还会自发地表演“孔子讲《论语》”的情景剧,“《论语》文化,已经成为公益中学最重要的校本课程之一”。

“阅读文学经典,是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但阅读要放开一点,不能局限于文学,更要拓展到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柯孔标说。义乌市实验小学实行“阳光诵读”制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六大策略,即优化阅读环境、建立保障制度、推荐读物分层、植根课堂教学、贯穿诵读活动和倡导亲子共阅读,通过经典美文的阅读,孩子们既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方敏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让“老底子”游戏回归校园     下一篇:四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