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导引策略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东城第二幼儿园

张丽华

在大力倡导建构游戏的当下,“教师导引”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然而,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建构游戏的导引存在导而不引、导引缺失、导引过度等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教师应当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来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在建构游戏的各个阶段教师如何正确导引?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隐性导引

1.情绪安抚。研究表明,许多时候,幼儿需要我们给予信心以及认可他们的情绪和所做出的努力。教师在开展游戏前要对全体幼儿的情绪状态有整体的掌握,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也要随时注意观察需要安抚的幼儿并及时给予安抚。

【案例】建构区里,孩子们正在搭建“我们的小区”,只见高浩轩玩了一会后就扔下手中的泡沫,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还不时用脚踢桌脚。笔者走过去,蹲下身低声询问:“浩轩今天怎么了?”谁知高浩轩竟抽噎了起来:“妈妈现在已经不喜欢我了,整天就知道抱妹妹,爸爸也一样。”笔者摸着他的头说:“浩轩,你看过《彼得的椅子》这本书吗?”浩轩摇摇头。“那本书可精彩了,你想和老师去看吗?”浩轩点点头。笔者拉着他来到阅读区,找了个靠墙的位子,和他一起读了起来。慢慢地,浩轩脸上的表情逐渐舒展了,笔者顺势告诉他:“老师是独生子女,有很多的烦恼和孤单不能告诉别人。”浩轩歪着头问道:“张老师,妈妈爱我也爱小妹妹对吗?可是,她霸占了爸爸妈妈的房间,还霸占了客厅!”“当然咯,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只是妹妹太小需要更多的照顾,这样好不好,今天我们设计个漂亮的大房子,可以让家里所有人住的大房子,一家人都住在里面多热闹啊。”浩轩兴奋地说:“好呀,我造个别墅,有花园、游泳池、秋千,可以和妹妹一起玩。”说完,浩轩就直奔建构区去了。

【分析】幼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一日生活,教师应善于引导孩子说出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导,从而保证孩子都能以快乐和饱满的情绪参与到建构游戏中去,避免“导引缺失”这一问题的出现,保证幼儿愉悦、有效地游戏。

2.材料铺垫。建构游戏的主题常常是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阶段目标确定的,并不是每个班都适用一套方案、一套材料。教师有无根据建构主题提供充足的材料?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激发幼儿主动建构的欲望?材料是否在上一次建构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递进?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讨论是最直接了解幼儿需求的途径,讨论中幼儿互相启发,效果很好。

【案例】在搭立交桥时,有幼儿提出:“我们搭完钱江三桥以后,桥上的汽车、桥下的船、路边的树木总搭不好。”吴敏涵说:“可以先画好再把它剪下来。”陈桐立马反对:“不好,画的人站不住。”张梓昕接着说:“可以用纸折呀。”“对,还可以用插片、积塑插人物。”……大家讨论得越来越激烈,提出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为教师准备材料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分析】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往往是合作性、连续性、拓展性的,很多建构游戏也需要不断重复与创新,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游戏材料如果每班都一样、每次都一样,往往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导致幼儿对建构的兴趣越来越淡,游戏的过程索然无味。所以,幼儿建构水平不一样,教师提供的材料也应不一致,同时教师要在过程中不断补充新材料。案例中幼儿提到的插片、积塑等,教师可抓住契机及时供应。

3.认知储备。大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但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同时他们的创造欲望也比较强烈,在建构游戏开展前进行认知能力方面的储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以大班“亮眼看世界”课程为例,教师在主题开展前做了以下几方面铺垫:

①环境创设:幼儿画自己的家,教师画幼儿园,并将图画张贴在墙上,用弯弯曲曲的小路连接幼儿园与每个孩子的家。幼儿再将自己收集到的马路标志贴上去。

②家园共育:平时可以让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认识自己居住的社区,注意一些建筑物的特点和造型,能大致说出一些熟悉的地方。

③区域活动:准备大、中型的木质积木、纸盒、纸箱及各种辅助材料,供幼儿搭建居住的社区和各种各样的房子。

4.情态语言。5~6岁的幼儿注意广度提高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会注意教师的动向。很多孩子能通过教师的情态语言如皱眉、微笑、点头、抚摸脑袋等读懂教师对自己的游戏行为是否支持。

【案例】弥戚是个非常聪明但静不下心做事的女孩子。一次小朋友们在玩各种各样的管子,别的孩子都在搭建迷宫、枪炮等,只有她找了根最粗的管子和几根软管一直在折腾。笔者问她:“弥戚,你想做什么呀?”她回答:“氧气筒。”顿时笔者明白了她想做一个潜水员背的氧气筒。笔者惊讶于她的想象力。但她做了几次都失败了,她无奈地看看笔者,笔者微笑着伸出大拇指,她又蹲下去尝试。几次之后终于成功地背上了“氧气筒”。

【分析】由于个体差异,幼儿的建构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对于发展较慢的幼儿,教师更应给与关注、鼓励,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此时,教师的一个微笑或一个小动作,都会激起幼儿的积极性,而品尝到胜利之后的喜悦又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最有效途径。

二、显性导引

1.动作提示。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不再以单独游戏为主,而更趋向群体化,合作成为游戏成功的“阶梯”。要想使建构内容不断丰富,就要让幼儿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学会合作。如建构游戏“我们的社区”,幼儿先要设计图纸,然后分工分组合作搭建。由于社区涵盖的内容较多,让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设计图纸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应及时加入游戏小组,在提示社区有哪些设施的基础上指导幼儿设计绘画图纸,为后面的游戏开展提供可能。

2.语言提示。一般来说,在建构游戏的前一阶段幼儿往往兴致很高,进入中间阶段,特别是遇到了困难而短时间不能解决时,兴致就会减弱,有时甚至抛下东西到别处去玩。这时就需要教师语言上的导引,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成果利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花了很长时间,教师花了很多精力,终于完成了一个造型漂亮、结构精细的建构作品,但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教师拍照存档之后,就将作品推倒了。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都在反思,辛苦搭建的成果能不能有效利用起来呢?建构作品能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呢?成果如能根据特点加以利用是否有利于作品构思时的调整呢?于是,笔者和幼儿热烈商讨作品的最后用途,如我园在操场上就放置着这么一排由幼儿搭建起来可以用来置放PVC管子的架子。因为是自己做的,孩子们收拾材料的情绪特别高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