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正确处理规则和自由的策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衢州市新华幼儿园石梁分园

叶春红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可帮助幼儿逐步学会由他律变为自律,逐渐延伸到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但在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会发现孩子游戏时会与我们当初设置的游戏目的相背离,这时是制止他们还是顺其自然呢?教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矛盾呢?

一、给孩子自由,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的活动,应让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教师要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增强规则意识。

案例:娃娃医院开张了。很多小朋友都愿意扮演病人,因此,“医生”“护士”忙得不可开交。“病人们”还不愿意排队等待,瞬间“医院”里乱了套。有的“病人”自己去药房拿药,有的不挂号直接去“医生”这里挂针……笔者为此专门去真正的医院拍摄了看病的真实场景,并请幼儿边看边回忆自己的看病经历,共同讨论看病规则。有的幼儿说:“病人应该排队。”有的说:“妈妈带我去看病,要先挂号,看病后拿药。”结合孩子们的讨论,师生一起制定出了“看病须知”和看病的流程图。此后,医院游戏就变得有序多了。幼儿在活动中能主动地认同规则,并且通过相互监督遵守规则,增进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给孩子规则,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1.合理的游戏空间布局是发挥角色游戏规则暗示性作用的首要条件

首先,区域的设置应注意空间上的挖掘。变——变午睡室为活动室;挖——挖掘走廊、厅道、教室角落创设活动区;伸——教室里原有布局上的伸展的合理改造,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宽敞的区域活动场地。其次,区域的设置应注意动静交替。动静交替,就要重视区域活动之间的相容性。教师应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像医院或理发店这类的角色游戏放在一起。最后,区域的设置应独立而开放。明显的区域划分不但能使幼儿明确不同的游戏内容,便于幼儿的选择,而且能给幼儿一个安全、独立的游戏空间。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坚持性、稳定性不够,需要在活动中不断的尝试,这就势必要鼓励幼儿进入到各个区角中去。因此,区域既要是独立的,又要是开放的,可利用橱柜的间隔使区域既有明显的划分,又方便孩子随时自由地出入。

2.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发挥角色游戏规则暗示性作用的关键

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游戏中容易出现争抢同伴角色游戏材料的情况。如咖啡店里地方太小,只有两个位子,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笔者就和孩子们讨论,怎么让那些逛街的顾客和电影院的顾客也能喝上饮料。讨论后“休闲吧”旁边就有了一个外卖窗口,这样孩子们就能通过这个外卖窗口买饮料了。

3.简易明了的图标是发挥角色游戏规则暗示性作用的重要条件

用图画表达心声,是幼儿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直观形象的图标就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规则。“美食一条街”游戏孩子们很喜欢,但“吃完”后往往杯子、盘子、“食物”乱扔,很不美观。于是,在美食一条街的介绍牌上,重点强调了要把吃完的杯子、盘子、食物等放到“垃圾箱”;在餐桌的醒目位置也放置了提示牌,提醒用餐完毕应把物品放到指定的地方,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

三、给孩子爱,不同身份介入处理规则和自由的关系

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介入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1.“游戏教师”身份介入

在游戏前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要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生活经验增多,知识面扩展。比如:他们想玩什么?需要加深哪些知识印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等。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指导,有针对性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把游戏主题引向深处,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较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

2.“游戏玩伴”身份介入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利用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

“风味小吃店”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游戏。有一次,卖羊肉串的乐乐发现制作羊肉串的鑫鑫离开了,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鑫鑫回来后,与乐乐吵了起来。这时教师以“老板”的身份出现,告诉他们在店里不能大声喧哗,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纠纷中,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幼儿一下子明白了规则内容,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让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