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夜不作业”点赞
□张 丰
新学期,杭州市上城区和拱墅区的孩子们收到一份令他们非常高兴的“礼物”:两区不约而同发起“深夜不作业”的倡议,即最迟到晚上十点,学生可以选择不完成剩下的作业,保障其充足睡眠。
与前几天浙江省全面推行小学生“早八点,不上学”相似,这次的两区倡议“晚十点,不作业”也是从唤醒家长认同入手,以学校跟进实践来争取家长放心。小学生“晚九点,不作业”、初中生“晚十点,不作业”,设置家庭作业的时间底线,明确在健康作息与作业操练之间的价值选择,明确在整体学习效率与作业多多益“善”之间的清醒判断,反对对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衰减的“折磨式作业”的无视。这一举措与过去强调作业总量的减负规定相比,是一种发展与创新。但这是忍无可忍的创新,是对教师课堂效率与作业布置的倒逼,也是对家长群体焦虑状态下“病急乱投医”的苦口婆心。
一项改革措施,必然需要整体运筹。杭州两区的这次行动有同有异,各显风格。他们做法的共同特征有三点:一是规定家庭作业时间的底线,二是强调教师参与作业的校本化过程,三是鼓励作业管理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智慧。拱墅区基于充分的家长沟通和调查,采用校长教师们的集体倡议,用情真意切的“为成长,不熬夜”去打动家长;上城区则深刻领会省厅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采用系统周密的操作细则,用见微知著的教育服务要点表达学校决心。
在中小学生学业焦虑犹在升级的今天,教育行政部门如此旗帜鲜明地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实属难得。他们对于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题海战术说“NO”,其实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其熬夜刷题混眼熟,不如保证睡眠好状态。依靠曾经做过才会做的“会做”未必是有意义的,赌博式的挑灯夜战是得不偿失的,靠耗损学生的兴趣所换来的“优秀”是有名无实且迟早会归零的。在不少地区千方百计向学校、向教师、向学生传导压力以催逼业绩的时候,拱墅区与上城区愿意以积极的措施去保障“健康的优秀”值得点赞。
作业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难点问题,其中绝不只是一个“减”字能概括。此次杭州两区在作业改革上的再次“举旗”不是偶然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次出击,是教育人回应社会呼声的实践努力。
因为见过太多政策的“一阵风”现象,也有一些舆论声音表达出冷静的评论或是观望的怀疑。说明这一问题光靠文件与倡议是不够的,要将“量”控制住,必须有“质”的提高,必须放到教学管理系统中去思考。我们不能仅仅从作息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深夜不作业”,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的关注,这正是2013年以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精神。但愿这次的改革倡议能够得到智慧的落地,也希望“绿色的教育质量观”得到更多地区的认同与推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