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不熄灯自习室”
(上接第1版)
一番激烈讨论后,王红把设计一份组合教学方案,当成“寒假作业”布置给了学员们。
按照讨论时的设想,许莹抓住了《牧童》和《清平乐·村居》两首诗歌的相似之处为组合的学习重点,即探究人物童趣形象。“在这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中,哪些诗句描写的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如果说《牧童》只写了一个人,那《清平乐·村居》写的则是五口之家的美好生活,请你读一读,找一找词人是怎样描写儿童的可爱的?”在“想童趣”环节中,许莹设计了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捕捉人物形象,品读诗词。
学员们陆续上传教学设计方案,王红一有空就琢磨点评。在讨论区,她留言道,把一诗一词放在一起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诗词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个点如何展开?需要达成怎样的效果?对此,萧山区义蓬第二小学教师王菊亚设想在课堂列表比较两首诗歌在体裁、内容、人物、情感上的异同。
黄艳萍则尝试通过《牧童》一诗的想象扩写,链接《祖父的园子》一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在“文本探究”环节中,设计先抛出一个问题:“牧童‘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草铺横野六七里’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着出示《祖父的园子》的首两段“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她说,牧童眼前这幅画面穿越了千年之后,就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的美景,自然美景不因时光而改变。追蜻蜓、捉蚱蜢……这些事情和牧童的生活何其相似,此刻梦中的萧红就是牧童。或许在比较之中,学生们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自主尝试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篇短文。
即便时间已逼近除夕夜了,在王红的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动态广场还频频滚动着学员们更新的信息,线上研讨,一派生动。刚刚,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师赵远利创建话题“语文教学与融创课堂的结合”;永嘉县瓯北中心小学教师郑伟发表文章《培养小学低段语文童话课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教师苏娜上传资源《趣味童年——儿童诗组诗教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