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练好“内功”,做强特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前不久,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下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通知》,在确定一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接下来的建设要点指明了方向。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效果改善,本报推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之路”系列报道,以期为读者带来启示。本期推出首篇——

□ 汪 恒

“提升学科实力对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说有多重要?”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章秀英对这个问题再清楚不过。小到某个具体问题上能不能为学生澄清疑惑,再到思政课能不能讲得有声有色,又或者在公众平台上能不能发表令人信服的观点等,其背后都离不开理论水平和研究基础做支撑。“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能不能上层次。”章秀英说。

目前,全省已建成30余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大多由本校原有的思政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等“升格”而成。摆在各所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前的,除了新时期更大的发展机遇和责任使命外,还有一丝压力:新起点之上,如何让学科实力也迈上新台阶?日前,记者就如何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这一问题,走访了有关高校。

积极“做强”,为学科发展创设条件

自从2013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之后,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冰冰感受到了积极的连锁效应:基地带来了很多科研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们忙了起来。来指导的专家多了,和其他同行交流的机会也日渐增多。几年下来,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积淀愈发扎实,还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为四个特色学科方向之一。彭冰冰认为,多争取高层次的学科平台,对学院的学科成长帮助很大。

重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学科活力的要诀之一。学院本着“外引高端人才,内部提质优化”的思路来建构自己的人才队伍。近年来,学院引进了包括长江学者李建华在内的多位教授以及数名青年博士。同时还派出中青年教师访学交流,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学科骨干人才。“在教师结构上,要注意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章秀英说。她认为,人才队伍完备之后,最好还要通过机制完善,鼓励教师们投身科研工作。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选择支持教师们多“发声”来促进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自2011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每年该院都至少主办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同时,以充足的经费支持教师们以文与会,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尽可能争取会议发言。

据最近出炉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我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包括浙江大学在内,全省仅有6所高校位列全部参评学校位次的前50%。章秀英认为,“随着各方面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浙江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学校需要认清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善于“做特”,寻求差异化发展

两年前,浙江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个获批“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授予权。说起当初为何能脱颖而出,浙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将其根归结为“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把红色文化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学者很多。但把它放到学科研究范畴的人则很少。我们早做了几年,所以占了优势。”由此,红色文化研究成了该校马院学科建设中的特色之一。

“高校马院可以积极探索错位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渠长根认为。他解释,特色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学科层面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将经历一个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过程。这一特点也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空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要把大家都在做的事做好,也需要有差异化发展的意识,找到自己的强项。”渠长根说。

嘉兴学院围绕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究基础,提出了要成为国内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的目标。彭冰冰说,国内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很多,而其中研究中共创建史的学者则不多。学院凝练相关学术资源,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整体学术影响力,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对地方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说,更需要结合本地学术资源,找到当下之间的结合点。”彭冰冰表示。

结合地域特色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还有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温州、创业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作为特色研究方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的专业背景,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