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教育,向美而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个人名片

郑英,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杭州天杭教育集团。连续7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七年级新课标《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编写者,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省春蚕奖获得者、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教师博览》《班主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教育类畅销书《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教育主张

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始,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实践

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园的二十四节气里

郑英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有时也与他们一同前往。美好的东西总是自带磁力,孩子们也神往八卦田,但因为上学时间的冲突多数未能成行。

要满足他们已被唤起的新奇感,校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孩子们决定从小暑开始,一期一会,至次年夏至,刚好走完二十四节气,那时,正是他们告别母校之际。

他们辨识出校园里的52种树木,每人认养了一棵,查找这种树的传说,了解与它有关的历史人物,看看是否当选为国树或市树,有没有被古典诗词或是课文表述过,深味它们的花语和象征意义,并拍下它在二十四节气的不同风姿,如同一位心意相通的朋友。

最后,孩子们在校园里种上3棵木槿,让校园回忆有一个清晰的落点,待到毕业的六月,木槿花开,那是自己开在校园里的心意,也是记得住的“乡愁”。

观察校园里的二十四节气,只是利用身边资源的一个点,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

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

一个春风和煦的三月,孩子们感叹,要是能酣畅地放一次风筝那该多好?那就自己去找呗。师生一起热火朝天地上网查找,结果果真发现一位获得国际风筝大赛第一名的高手——王纪仪先生,他就在杭州。接下来,孩子们想方设法联系上王老先生,然后去王老先生家参观、采访,并学习简单的风筝制作技巧。接着,全班同学都亲手做了风筝,然后,王老先生隆重出场,为大家演绎了一堂异常精彩的风筝课。孩子们不但领略了风筝的美,还从王老先生身上感悟到原来生活处处都是创造美的起点。

最后,大家把自己做的风筝连在一起,并齐心协力放上天空,一同放飞的,还有思绪、欢乐和梦想。他们说,这样的事以前不敢想;这件事会带给自己美而深刻的记忆;以后会尝试着亲手创造更多的惊喜。

这是郑英带的这个班第7期“百家讲堂”中的一幕,关于“百家讲堂”,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主讲嘉宾有著名画家、钱钟书弟子等名家;有国际风筝大赛冠军、川剧变脸等行业翘楚;有本校老师、同学、家长、厨师等身边的人。主讲内容有制作衍纸、牛轧糖、肥皂的生活小技巧;有横渡钱塘江、西北骑行、川藏骑行等见识见闻;还有礼仪修养、国学经典、民间艺术、美食烹饪等,不拘一格。

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引领学生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

教室的书柜里,有一批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丛书,这是郑英每次接班后的必选动作,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欢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礼物虽小,但有它的精神格局,至少曾在3年时间里为他们提供过心灵的栖居之地。

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比如书籍,告诉孩子们读书是为了使生活更有精气神,并在书的扉页由它的新主人量身定制地写上几行寄语;比如书券,让学生为自己的智慧“充值”,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比如书签,并在背面写上一句自创的名言或是祝福语,既受用又实用;比如有她文章的杂志,并留个签名或是赠送一句名言。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为教师,要努力超越技巧的层面,走审美创造的道路,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