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宜“承”不宜“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建人

这两年,全国上下各级各类学校纷纷举办或开展了“晒家风”之类的活动。年初,在本地举行的一次德育年会上,某学校把家风家训评选活动作为经验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笔者作为活动的点评专家,对这样的做法深表疑虑。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由此可以看出,家风具有传承性、引领性、稳定性、缄默性等特点。家风的传承性要求人们忠诚地去践行历代家庭成员中所沿袭下来的家庭文化秉性;家风的引领性又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约束作用;家风的稳定性宣示了家风形成的久远性和变化的滞缓性;而家风的缄默性则是最能体现其内隐的状态和不可言传的特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是客观而富于个别化甚至隐私化的,且大部分家庭或者家族的家风是有其类同性的,这种类同性的家风便构成了某个地域的民风。

因此,在当下展示“家风”“家训”活动的热潮中,务必需要考虑清楚一些基本的要素,理性地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譬如,家风犹如文化的基因,是在家庭或家族中自然传承的,是身教优于言传的,而非临时抱佛脚般“打造”出来的,更不能去刻意“提炼”。企图通过某个活动涌现出一批“好家风”典型,或编制出一些应景式“家训”来,实在有违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重视家庭建设、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并且,这种传承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去积极自觉地发扬家庭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积淀起更多的家庭“正能量”,由此推动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和社会风气的不断优化。因此,我们切不可以某些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的活动来取代需要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家庭文化建设,以将“家风”“家训”大张旗鼓“一展风采”的群体轰动效应来遮蔽本该非常私人化内隐化的家庭修炼功夫。那些貌似热闹非凡的“家庭风采”展示活动,或许其本身就会引导一些家庭走向“虚头巴脑”的不良家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