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蓝领”,职业教育该如何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乡村振兴”一度成为热词。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然而当下,农村发展却遭遇了严重的人才瓶颈,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老龄化且素质堪忧,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乡村振兴路上,产业如何兴旺?人才从哪里来?和乡村经济紧密对接的职业院校如何担当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农民与教授“接上轨”

浙江枫坪乡沿坑岭头村是松阳最为偏远的山区村之一,因为留在村里的人实在太少,全村连一家小商店都没有,村民们最大的心愿是“赶紧搬”。但短短几年,沿坑岭头村摇身一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村,13家民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转机始于2012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李跃亮来到沿坑岭头村。看着高低错落的村子和周围近200株古柿子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这是个非常好的写生去处,如果把村子改造成画家村,能吸引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的师生来这里写生创作,村民们也能创收。李跃亮担起了该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开始规划村庄的发展蓝图。他一面向上申请政策,一面利用自身资源为村里的农民提供柿子种植、民居改造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如今,每到柿子红时,都会有一大波游客被吸引到这里,柿子也卖“疯”了。“和教授牵上线,让我们有了获取新技术、新信息的意识和渠道。”最早响应创建画家村的村民叶秋平兴奋地说道。

广袤的乡土,如何激活发展基因?在李跃亮看来,职业学校的活力在于直面市场,让更多技术走出象牙塔,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广袤的乡土正是他们施展拳脚的天地。

在丽水职技院,还有很多像李跃亮这样的专家型教师为乡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用专业和智慧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去年4月,丽水职技院和云和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共同签署了《关于院县共建助推云和云居·六头民俗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房屋庭院设计服务队”“庭院布置维修服务队”“微信营销推广服务队”3块崭新的牌子,承载着丽水职技院新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该校以项目为抓手,以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向区域主导产业派驻产业联络员、教授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指导。

培训围着需求转

遂昌县焦滩乡焦石娄村村民钟建军如今成了当地的“红人”。借助网络平台,他自制的豆腐乳、腌腊菜、千层糕、溪鱼干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经过包装的农副产品“身价”倍增,钟建军每月收入近5万元。“高中学历的我开过客车,当过工人,而真正让我的腰包鼓起来的是那段‘触网’的经历。”钟建军的这段经历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土特产卖不出去,农民很想建自己的网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知识。”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潘文华说道。2016年,丽水市首个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在遂昌职业中专挂牌成立。借助这个集人才培训、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学校承担起各种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考虑到一些乡镇距离学校较远,教师们主动送培下乡。在遂昌职业中专,每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每学期至少都会下乡10余次。“虽然辛苦,但看到农民们求知若渴的眼睛,觉得什么都值了。”学校电子商务组组长董香龄说。

依托44所职业院校和1089所成人校、社区学校,温州大力推进“体面农民”培训工程,开设民宿服务、农村电商、水产养殖、养老护理等特色培训项目150余种,形成了一批富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农民培训品牌,如永嘉县的楠溪月嫂培训、苍南县的新农民技能培训、平阳县的乡村旅游培训、鹿城区的农村弱势群体素质提升培训、洞头区的渔业船员培训等。“这些培训品牌项目,既接地气又有特色,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就业前景好,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就近就业和创业创收的需求。”温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教师廖剑锋如是说。

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培训点,把教室搬到农民家门口。同时,学校还给学员们配备了技术指导员,负责对学员跟踪指导、了解学员的学用结合效果。学员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可以随时联系技术指导员。“对症下药的培训很受学员欢迎,因为是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员们学得特别认真。”校长郑天顺说。

吸引更多有志者“跳回农门”

长期以来,大量高素质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来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早在2014年,湖州市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长兴职教中心、德清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安吉农民学校等19个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3种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分类型、分职业方向确定教育内容,不但聘请高校院所专家、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为他们讲授理论知识和新型实用技术,还选聘种养大户、农产品经营大户介绍创业历程和经验。对符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基本条件的人员,获得大专以上或涉农专业中职学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人员,直接认定为职业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但没有相关文凭的,按照一年不少于15天的标准进行培训,合格后认定为职业农民。农民不再是一个被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作为一所纯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培育储备新生代职业农民,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端后备军,是学校的用心所在。针对涉农专业受生产季节性影响大、留人难的问题,学校提出了“大棚即教室、基地即课堂”的理念。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学校开始探索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分班级承包学校实训基地的10余个瓜果大棚。班主任担任“农场主”,学生负责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瓜果成熟后,学生还要对产品进行包装,再拿到农贸市场上去销售。过程中,企业师傅还会专门从中挑选学徒进行一对一的带教。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叶佳胤深有感触地说道:“农民并非过去的‘泥腿子’,农民应该被赋予科技的力量、前沿的专业知识,农村也可以成为创业、就业的热土。”56岁的周林方是一家企业的育苗大棚负责人,同时也是学生的企业师傅,他说:“从事农业生产30余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将技术传承下去,如今看到这么多对农业满怀热情的年轻人,特别开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