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选题:清晰是原则,创新是技巧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费岭峰
选题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起点。在课题研究方案(或研究报告)文本的第一部分,研究者需要阐述“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或“研究缘起”等内容。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提出一个研究课题无外乎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中碰到问题需要解决,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研究课题,这是常用的选题方法;二是基于某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将探索理论的应用过程作为研究课题,这种选题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但在实践中,教师在教育科研选题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近日,笔者在学习我市近几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成果报告时发现,一个有价值、有质量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清晰的研究视野和创新的研究视角。
一、抓住应然与实然间的矛盾冲突,明确研究视野
所谓视野,是指一个人所能观察或认识到的范围或者领域。在教育科研中,一个课题的研究视野清晰与否,一则表明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明确,二则表明研究者对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了解。在笔者看来,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其提出过程是基于现实的,是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基于教育教学应然与实然间的矛盾冲突。
所谓应然,即事物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然一般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决定。
一是政策导向。从国家到地方下发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政策、条例、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表达政府的要求或精神,应该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依据。
比如,有教师想做关于“作业改革”的课题,就应该去了解省市有关“作业改革”的最新要求与规定。如《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以下简称《建议》)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作业设计与辅导”的;想在数学家庭作业研究上有所创新的话,则需要关注《建议》中的第18条、第20条及第26条。《建议》里关于“作业设计”的内容便是关于小学数学作业在政策层面的应然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作业改革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又如,笔者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研究的关于“评价改革”的省级立项课题“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探索”,提出时就关注了国家、省级层面与“评价改革”相关的政策内容,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评价改革”的要求,“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以真正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保障学生“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睡眠时间”,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保证体质的健康水平;再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中的相关内容。
二是理论导向。即从人的学习规律或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发现问题与发掘研究点,此时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位语文教师做了一个省级立项课题“阅读教学中学生言语能力建构策略的研究”,她在“课题的提出”部分,就说到“言语”的本质特征:“言语是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的、主观的,它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因为“言语”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在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时,需要了解与把握“言语”的固有特征,遵循“言语能力”习得的基本规律。
再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做“新闻微评论融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时,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要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观察事物、乐于表达的习惯”,作为她研究“新闻微评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起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逻辑起点。
政策导向和理论导向是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然而当教师依据应然状态去分析判断教育教学的实然状态时,会发现两者间存在矛盾,而这些矛盾既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选题着眼点。
如那位研究“新闻微评论”的教师,基于课标要求与素养要求对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初中生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3个问题:一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和情感动力,写作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并用对初一年级学生问卷中“认为作文很难的占75%,不喜欢写作文的占88%”的数据作补充说明;二是教师写作指导以文为文,没有授人以渔,没有拓宽学生写作空间;三是新闻素材是积累生活素材最便捷的平台,学生却关注不够。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该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目标。于是,该教师试图通过“新闻微评论融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一位教师在做“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时,基于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低年级学生在读图识图过程中存在的读图不完整、没看清就动笔、对图文结合的关键词视而不见、对图中数量关系缺乏思考、对相似题型较易混淆、仅凭直觉思维或习惯出现误读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会影响低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所以该教师试图通过研究探索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的一些规律。
二、把握整体与局部间的内在关联,创新研究视角
所谓视角,是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人们看待事物时,由于视角不同,对事物的描述会有很大不同。在教育科研中,研究视角往往会影响到课题研究创新与否。而内容创新和策略创新正是教科研课题选择的价值体现。比如,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教师提出“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实践与探索”课题进行研究,也有校长提出“基于‘自适应’理念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研究”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将互联网引入课堂,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确实可以为课题研究从内容到策略创新开辟一片天地。
有许多一线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视角是模糊的,或者说是泛化的。如有教师提出“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难点,因而需要在实践中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该教师提出了这一课题。但从选题视角来分析,这样的课题缺少深入研究抓手,不太利于研究者实践操作。
我们可以从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思考,挖掘新意,寻找抓手,创新研究视角。
一是从内容视角进行调整,将研究主题改成“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即将教学有效性以素养维度给予具体化,研究者可从素养视角去重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有效性。
二是从策略视角进行调整,将研究主题改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三试三探”教学路径实践研究”。从小学生经历数学问题解决的3个层次上,进行教学改进探索:初试浅探,初步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再试深探,巩固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理解,适当经历变式过程,积累相应数学活动经验;后试拓探,组织学生探索蕴含高层次思维要求的问题,适当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水平。这种基于教师实践层面的选题视角,比较容易形成课题的研究路径,易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操作。
以类似方法,如果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诸如“试—议—用—提”等这样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那么研究主题还可以调整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试—议—用—提’教学路径实践研究”,促使研究者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围绕策略层面调整研究视角,容易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取得个性化的研究成果。
以上两种研究视角,其实是教育科研选题的两种维度,也是一个从整体思考到局部操作的过程,适合于聚焦研究点,将小题做大,探索形成一般规律,为一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