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就业”到“就好业”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就业之路还有多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每年6月,学校开毕业招聘会,学生实习找工作就业,是许多职业院校必走的程序。但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已经连续两年没在这个时候开招聘会了。“很多企业问我要毕业生,但毕业生早几个月甚至提前一年就被‘预订’了,这会儿基本都已经在实习就业了。”校长朱建伟说道。

去年,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超过90%。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然而,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却表达了这样的忧虑:“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新形势下,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时,职业学校该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就业?

高就业率下的低社会认可度

每年毕业季,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总是让人振奋。2017年,丽水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9820人,就业人数9599人,就业率97.75%,对口就业率8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告诉记者,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7%。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为千万职校生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郑亚莉告诉说道,“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已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金融机构输送了5万余名优秀的经济、金融人才,约占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的四分之一,培养了支行副行长以上管理者5000多人。”

但在高就业率的背后,与之并不匹配的就业质量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在一些地方,职业教育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薪酬及社保待遇较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率较高等情况。”郑亚莉无奈地说道。

有教师认为,中职生之所以容易找到工作,是因为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线岗位为主,很多中职生的初始薪资远远低于本科生,成为低段廉价劳动力。就算是同样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也可能会给他们开相对较低的工资,使得职校生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同时,因知识和技能所限,职校生的转岗和再就业能力不强,上升空间不大。

和职校的高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现象是职校的招生难问题。据《新京报》最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27%的人认为职业学校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是社会地位不高。

“一边是技能人才稀缺,一边是适龄学生不愿意往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只有破除学历崇拜、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才能实现职校生的高质量就业。”杭州技师学院教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杨金龙如是说。有幸成为今年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带去的其中一份议案正是《关于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议》。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杨金龙发现,职校毕业生的低社会认可度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无关系。一方面,社会的分配机制仍不合理,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简单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职位;另一方面,“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杨金龙建议,科学调整人才的社会准入及发展机制。在国家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等条件设置中,将技师、高级工等明确写入报考条件,和本科、专科等学历享有同等的竞争机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规范单位企业用人,明确高技能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中享有同等学力的权利。

高质量的职教就业依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然而,面对职校生高就业率下的低质量就业,企业也有自己的无奈:“很多职校生上岗之后,企业发现他们不能胜任岗位需求,只能根据学生的实操能力,尽可能安排一些适合的岗位,有的还要再经过企业的二次培训。”郑亚莉分析,出现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地方、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存在脱节的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质量偏低。

那么,从高就业率到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发力?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方式、措施、监督检查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校企合作提供多方面支持。这样的政策让郑亚莉欣喜不已:“高质量的职教就业,核心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在优化外部环境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推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事实上,在浙江省,不少职业院校已先行一步,在校企合作中走出一条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

按照“学校对接职业,学部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信息、健康、旅游、时尚等地方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与此同时,学校采用“车间与教室合一,产品与作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的全程交互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中职学校培养的多是初中级人才,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要打造高质量就业,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确立‘更高层次升学和更高质量就业’的质量目标,加强中职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该校教师姚辉如是说。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与杭州老字号餐饮品牌知味观的合作起源于上个世纪,从最初的实习生定向输送,到企业订单班,再到2014年正式确立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双方紧密联系,是10余年的合作“拍档”。和中策职校保持着密切合作的还有三上日料、凯悦酒店、雷迪森酒店等知名企业。依托“名校+名企+名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中策职校把学校、企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动态加以组合,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想要做有品质、有前景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全方位实现与一流企业的校企合作,用最好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学生,实现名企在职教中的应有作用。”该校校长高志刚如是说。

“打造一批职校中的‘北大’‘清华’,形成职教高端品牌,为社会提供高端职业教育服务。”这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也是当下不少职业院校的用心所在。诚如省教育厅副厅长朱鑫杰2018年全省职成教年度工作会议上所言:“要以‘三名工程’引领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真正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品牌,强化办学特色,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