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诗歌鉴赏第一步
□磐安县第二中学 施锦蔚
在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中,笔者对学生强调要先“懂”后“鉴”。可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读诗多数时候靠猜,经常会在一些关键词上理解不准确、不到位,以至于对诗歌作了歪曲地解读。因此,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时,首要的工作是了解学生在诗歌解读上的困惑,并协助他们破除有关的解诗障碍,迈好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一、积累古代文化常识,避免曲解关键意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歌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体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常识。而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曲解了文意。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为一首思乡诗,本诗的主题是明确的。但考题要求考生分析“折柳”二字。关于“折柳”这个意象,考生中的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古人送别友人时的一个习俗,是古人送行时的一个行为动作。甚至有学生把第三句诗翻译为:“诗人在今夜的笛音中,仿佛听到了折柳的声响。”这就属于一种望文生义式的误读。
的确,“折柳相赠”是古代人们送别的一种习俗,“柳”“留”谐音,表达了即将离别的亲友的挽留之情,隐晦离愁,暗示思乡。但考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古代,“折柳”还是一首用笛子演奏的曲子。它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同样传达一种“惜别怀远”的情怀。所以,本诗“折柳”一词,代表的是“折柳曲”,而不是折柳的习俗。
像以上这种理解性的错误,跟考生平时文化常识积累不足有关。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先入为主”,主动从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去发现问题,认真地查资料,引导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丰富文学素养。如:“漏声”这个意象时常会在古代诗词中出现,读王安石的《春夜》一诗,首句是“金炉香尽漏声残”。多数学生在判断本诗所写的具体时间时,把它理解成了深夜。实际上,漏即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即漏滴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如陆游的诗《夜色游宫·记梦寄师件浑》的下阕就有:“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二、明确“诗家语”个性特征,强化准确把握
学生读诗,往往是按照现在读文章的方法来读。但诗和文章不同,诗在叙述时,无关的话不讲,无用的事不描写,语言是跳跃的,甚至是反常性的。“诗家语”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肯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理。
要读懂诗歌,就要明白“诗家语”的三个特征:
1.词性的改变。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作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粪土”。与之相似的句子有“谁人似得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轻”字也活用为意动,解释为“以……为轻”。因此,对诗句中可能出现的词性改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文言文词类活用这一点加以理解。同时,这些要改变词性的地方,又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往往关系到诗人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应加以重视。
2.语序的颠倒。例: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应调整语序进行理解:“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会为离别而伤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理解时,要调整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诗词中具体的语序颠倒与文言文的倒装句式相似,如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主语与宾语的互换。古人写诗改变语序主要是出于这两个需求:(1)声律的要求,(2)修辞的特殊需要。要读懂古诗,就要识别这些倒装现象,还原语序,否则,就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3.句子成分的省略。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句子“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补充省略部分后,这首诗应翻译为:“(你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
三、避免标签化理解,向惯性思维说“不”
学生读诗,往往是浅层次的读,遇到不太懂的诗,他们就简单地抓住几个常见的意象,凭经验,贴标签。如碰到“月亮”就是思乡,碰到“梅花”就是坚贞,碰到“美人”就是爱慕、思念,碰到“落红”就是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这些标签化的理解,往往导致学生对一首诗地解读流于肤浅,甚至一知半解。只抓诗中的几个词或自己对诗人的大致印象,脱离文本,这样读诗无异于瞎子摸象。他们既不了解诗歌意象的丰富性,也不考虑诗人创作的背景和心境,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危害极大。
以“月”为例:“明月寄相思,借月抒怀”,这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情感。但也有一些诗仍用“月”这个意象,但并非代表乡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里,月亮、清泉营造的是美丽、清幽的山林景色。景色自在人心中!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美好,景也美好;人心灰暗,景也灰暗。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很美,但准确的解读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破除读诗解诗的重重障碍,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明确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诗词欣赏的基本特征,着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并且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