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昌县教体局 何一锋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所有的事。这一思想对学校管理者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值得去学习、感悟、应用。

一、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几句话揭示了事物的几个规律。

一是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如正反、黑白、柔强、生死、祸福、进退等,而且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是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且运动是循环往复的,最后又回到它的原点。

既然一切事物总是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大者常大、强者常强,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即自觉、主动地使自己处在小、弱的地位,如此,按道的发展规律,所得的结果将是相反的,即大、强。

同样,运用到学校管理中,领导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通过无为才能达到目标。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在无为中实现有为。“无为而治”不意味着排斥任何的管制行为,而是主张在遵循自然、顺应万物本性的原则下因势利导,促进事物的发展,“无为”只是途径和手段,无为而治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不为。

二、“无为而治”的应用

1.无为而治,要靠修养。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水最符合自然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善事能,政善治,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学校管理者只有具备了“几于道”的“水德”,才能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

(1)“居善地”:要有谦卑之心。江海之所以有容纳百川的能力,就因为江海所处的位置比百川更低。管理者要管理好教师,要放下身段,找好定位,保持谦虚恭谨的姿态,把自己看作是教师中的一员,真正融入教师群体,服务于教师。

(2)“心善渊”:要有包容之心。管理者的心胸应该像江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宽宏大量。一所学校多则有数百名教师,少则有几十名教师,其中不乏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管理者要有雅量,有包容心,尤其要容得下那些有个性、有思想、敢说话的人,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

(3)“与善仁”:要有仁爱之心。水滋养万物,但它施恩不求报,“与善仁”其实就是人性化管理。对学校管理者而言,要善待教师和学生。教师工作压力大,管理者要多关心教师,教师幸福了,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同样,管理者只有善待学生,学校才会有凝聚力。

(4)“言善信”:要有诚信之心。水利万物,诚实和顺,无假无妄,表里如一。学校管理者应言行一致,承诺别人的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承诺。因此,管理者在做出承诺前,要作充分的调研,讲话要有根有据。确因某种原因不能兑现承诺的,也要给出诚恳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

(5)“政善治”:要有平正之心。水之为治,若大匠取法,以平中准定上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最为公平。管理者也要公平公正,对人对事尽可能“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6)“事善能”:要有圆融之心。水能圆能方,随形而变,能去污洗浊,攻坚克固,功用不可估量。管理者也要让自己拥有游刃有余的处事能力。

(7)“动善时”:要有应变之心。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成功只属于那些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的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判断形势,把握学校发展的各种机遇,乘势而上,引领学校向前发展。

2.无为而治,要靠文化。对学校来说,要实现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文化的渗透。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靠自身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另一方面要靠自身坚强的信念影响师生,并且有能力将这种信念传递给全校师生。

一所学校一旦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物质层面的内容就变得次要了,如规章制度等,反之,如果抽掉了学校的精神内核,仅仅靠物质因素是难以成就一所一流学校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文化看似是无形的东西,但恰恰是最重要的。通过文化治校,能实现学校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也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最佳途径。

3.无为而治,要靠制度。无为而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精简政令。真正有水平的领导应该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也就是管理者制定了非常简约且易操作的规范就可以执一驭百,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明确制度建设的宗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评价考核奖惩制度、督查问责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学校的无为而治。其次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公平。要效法自然, 追求公平,通过制度来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目的。第三要强调制度建设的稳定性。制度不能朝令夕改, 只有保持它的严肃性、稳定性、连续性,才能让学校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4.无为而治,要靠用人。要实现无为而治,学校管理者要学会用人。作为一个高效率的管理者,要善于放权,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工作中去。要选好人才,视能授权,授之以权,负之以责,权责统一,既要信任,又不放任。一方面管理者在识人上要有所为。管理者应对学校每一位教师的优劣长短心中有数,尽可能找出每位教师能力、兴趣与工作任务的最佳结合点,让每名教师各得其所、各施所长。对能力出众、工作成绩突出、德才兼备的教师,更要大胆推荐、委以重任。另一方面管理者在用人上要有所不为。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时要按其德、才、学、识授予一定职责和权利,使职务层次与个人的水平相符合,并对他们高度信任,充分放权、授权,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决不能越俎代庖。实践证明,学校管理者只有在用人上“有所不为”,充分调动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大有所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