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陆青春

全国两会期间,各路媒体再度聚焦中小学教育如何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有所作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此回应说,传统文化应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笔者以为,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之人,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上应做先知先觉的先行者。

首先,教师要树立文化自信,并推陈出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一种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自信。用文字写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我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需要明确什么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包含哪些核心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要立己达人,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教育为本,知者先行,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建树教师形象之本,不断丰富乃至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内涵,谱写新时代的“师说”。教师要诵读经典诗文、体味传统节日、培育核心价值,“兴于诗、习于书、立于礼、成于乐”,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等。如此,才能真正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思想价值判断引导,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把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道德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入心入行。

第三,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刻板枯燥的理论,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有“时代感”,仅靠死记硬背理论是不行的,还需创新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教师们不仅要“懂”还要会“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成为现实。要让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从他们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与时代精神及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资源,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讲求梯度,不贪多、求快、求全,避免课程碎片化,尊重原典完整性。在体系与结构上,植入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并且设计由低到高的学习要求,开启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学习路径,实现从符号知晓到文化理解再到价值认同的认识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