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整合实施,努力构建浙江特色德育课程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李 荆 邬冬星

浙江省在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就明确了“坚持德育为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旋律。通过大量调研,我们发现学校在具体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有以下问题:德育目标不明,窄化德育或泛化德育现象同时存在;国家德育课程被弱化或被替代,三级德育课程层级不明晰;德育途径单一,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分离;德育活动随意化、碎片化,活动有效性有待提高;校内德育和校外德育没有很好整合等。

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针对现有中小学德育类课程门类多、内容杂、目标重复交叉的现象,我省提出“德育整合实施”试点工作,以期能有效减轻学校工作负担,切实落实德育工作要求。

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整合实施三类德育课程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首先要体现国家意志。德育课程整合实施的核心和基础是国家德育课程和教科书,要在品德课、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框架之内,在确保实现国家德育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德育类课程目标的融合。学校要在规范、有效地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实施地方和校本课程,而不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替代国家课程。国家德育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的,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开展德育最重要的载体。学校要深刻理解国家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不得随意减少教学内容和课时。地方、校本德育课程是国家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三级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上,应该形成一种互补、优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学校在保证落实国家德育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可结合地域文化、校情和学情,因地制宜实施国家德育课程。浙江省中小学现在使用的国家德育课程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省级地方德育课程有《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部分学校还有校本德育课程和各类专题教育。在整合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以现行国家德育教材为主线,全面梳理三级德育课程、专题教育中重复交叉的内容,通过合并、重组、删减、补充,使德育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符合校情。杭州市江干区在区域层面推行的“品德+”大德育课程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这一课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为核心,以国家德育课程的成熟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科学整合各类德育课程资源,使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德育专题课程等融合于国家德育课程,形成“品德+”大德育课程。既让德育课程有了实践的平台,直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为德育活动找到了理论的支撑,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从而提升了小学德育整体实效性和创新力,形成了学校(区域)的“大德育”教育的良好生态。

课内外结合整合实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

现行国家德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自主吸纳鲜活社会生活事件,学习方式注重实践体验,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等。这一特质决定了当下的德育不再是简单地讲道理、说故事,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体验并获得,从而在思想、行动上发生有价值的转变。因此,学校德育活动理应成为落实德育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深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程开发与建设、课堂教学、学校活动设计以及家校互动等方面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科学实施学校德育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目标合理。德育活动目标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要求相匹配,只有合情合理的德育活动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情绪上认同和理解它,在行动上自觉遵循它。二要协作联动。要基于统整的目标和关联的内容,实现德育课与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等协作联动。三要系列实施。应根据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确定德育活动主题,再以德育主题为依据,实施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要层次性和连贯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例如,杭州市学军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文化主题为统领的“童心”德育活动课程群和系列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有成长主题、少先队主题、校园节日主题、国际理解主题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基于各个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及品德形成规律,通过确定纵向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横向互动式的教育途径,使得各项活动的德育价值、德育功能最大化。

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实施协同德育

当下的中小学承担了过于厚重的德育压力,似乎德育单单只是学校的事情。事实上,德育是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工作。真正发挥作用的德育课程是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境育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协同”这一关键词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要校内协同。要提高德育整合实施的质量,需要学校内部的协调管理,需要相关学科教师的分工合作和协同教研。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事,也是各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各门课程在教学活动都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活动,“既教书又育人”是各学科教师的责任担当。省教研室近年来组织专家研制了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既对学科德育的内涵、途径有着深度解读,又借助案例分析对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进行了实践研究。

第二要家校协同。德育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与社区、社会乃至更广大的世界相对接,才能让学生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受,家长自然就成为其中非常关键、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环节。如丽水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有效借助家长委员会机制开展工作,办好家长课堂,加强家校联通,家长还自发自愿承担学校相关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等。既拉近了亲子距离,又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了表率,较好地形成了家校德育合力。

第三要跨界协同。学校、家庭、社会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三个关键环节,理应相互衔接、补充,从整体上提高德育成效。但实际中,由于三方面工作“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造成学校应各方要求组织德育活动出现重复无序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桐庐县“部门助力学校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应对。这一制度由桐庐县委宣传部领衔组织,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县教育局,并设立有德育指导中心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德育活动需要,严格按照各单位协商排定的年度德育工作安排(行事历)组织学校活动。这样既厘清了学校、教育行政和社会各部门的职责,又对各部门必须开展的活动与学校常规德育工作进行了有机整合,避免了临时活动过多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情况出现,并充分挖掘了校外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从而得到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广泛认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