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洋学生”的教师都有哪些“化学反应 我省中小学教师海外研训工作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10%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3%以上义务段专任教师拥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

□ 黄莉萍

“我们的课堂太缺乏思考和创新了!”这是2017年8月,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英语教师胡高择观摩了澳大利亚中学英语课堂后的感慨。“我们的英语课也会用图片来展示教学内容,但德特老师带领学生用极其简单的图形创造出一个个人物,再靠一点一点推测来编织一个故事。”胡高择日前对叹道,这种极具创新性的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在思考、创造,并积极地使用英语,“这带给我们太多的启发”。

胡高择是省教育厅2017年派出前往美、英、德、新等国参加海外研修的459名中小学教师之一。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胡高择称前往澳大利亚研修是“珍贵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学习机会,来自浙江教育深化改革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让10%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3%以上义务段专任教师拥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中外教育合作和交流将全面深入,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提出的目标。”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庄华洁如是说。

从“出门看看”到“主题研训”

早在“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开始陆续派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一线教师分赴美国、德国、英国等进行“带着问题”的主题研训。

“到国外20天左右的研训,可以较为深入、系统地了解当地教育甚至社会、文化。”一位参加过海外研训的校长告诉记者,到实地考察后,才发现国外教育与通过网络、书籍了解到的情况有着不小的差别,“之前的了解是散点的、较片面的”。

2012年,我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这一年,省教育厅扩大了中小学教师海外研训的规模,先后派出的受训人员数量首次超过了100名。“之前的中小学教师海外研训,是零星的,不成规模的。”但庄华洁认为,那些“见过世面”的校长、教师成长迅速,“特别是校长,视野开阔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明显会不一样”。

2012年,我省开始成规模地派出海外研训团,并以“高中课程体系建设”等为研训主题。此后每年的海外研训,沿袭了“出去前先定主题”的优良传统,主题的确定更沿袭了“破解改革深水区痛点、难点”这一标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的全纳理念、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这些主题的确定,都是我们联合厅里各分管处室、教研室、教科院、师干训中心,并召开校长、教师座谈会后确定下来的。”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蓝晶晶认为,每个主题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紧密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参加海外研训的教师数量,从零零星星到上百名直至2017年的459名,背后是省教育厅政策和经费上的倾力支持。“近年来,省教育厅积极创造条件,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设立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基地’;更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形式的海外研修和培训。”蓝晶晶介绍,“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各类培训、研修项目提供了近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近年来,我们选派海外研训人员逐渐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重点发展地区和薄弱发展地区倾斜。”庄华洁告诉记者,去年派出的19个批次中有7成是一线教师的研训团,“教师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我们的经费也真正用在了学生身上”。

深化改革必先掀起“思想风暴”

2014年,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王福忠和2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高中校长一起,踏上了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研修之旅。“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美国高中的选课与走班”“美国高中教育评价制度”……这是研修结束时校长们的“作业”标题。彼时,我省高中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美国高中提供了4种毕业证书,学生们根据兴趣和特点选择研修的课程,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毕业条件。从每位学生选修的课程中,基本能看出其更具竞争力的核心学科甚至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美国高中学分制的高度弹性化,课程选择的高度个性化,给了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负责人李晓云深刻的印象。

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研究员张建国曾带领我省各地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前往德国开展关于校企合作的研修活动。“在德国,教师待遇优厚,但需经十多年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到真正能申请成为与州文化教育部门签约的教师时,一般都要到33~35岁。这些教师的职业操守、职业水平都比较优秀,因而教学质量有保证。”不仅如此,张建国认为,应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立足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这是当务之急”。

“我要把这种‘拼切学习法’带到我的语文课上。”几个月来,省语文特级教师俞国娣一直在回味着一种教学方式的魅力。那是她去年下半年作为“浙江省中小学名校长赴新加坡研修项目”的首批学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修3个月时的一大收获。“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知识理解的深度等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效果。当然,它不是适合所有年段、所有内容的学习。这需要我去好好思考、反复实践。”

将研训时的“激荡”慢慢变成自己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是受训校长、教师们的普遍追求。回国后,王福忠带领学校团队开发了“尚美”课程体系。“更多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等方面开动脑筋。”近年来,嘉兴五高学生频频以当地“政协委员助理”身份“参政议政”而“走红”。对此,王福忠表示,“培养学生具有善于沟通、合作的现代意识和能力,具备质疑、探索、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校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鲍乾辉是岱山县大衢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017年,他作为该校生涯规划课任教师参加了前往美国的研修团。“感悟很多,回来后慢慢在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为学生指导的路径。”鲍乾辉告诉记者,如今,他对学生更多的是侧重兴趣上的引导。“有个孩子对机器人很感兴趣,虽然我们海岛学校条件不够,但我还是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尽可能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未来规划。”令鲍乾辉欣慰的是,这名学生成长迅速,“他自学编码程序,已经能‘捣鼓’出自己的作品,特别棒!”

中西方教育碰撞带来的深度思考

“美国社会对高中生实践课程的高度支持令人印象深刻。当地政府部门和学区内的企业都会为高中生提供实习岗位,甚至学校职业体验中心的设施设备都很先进。”衢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程卫东由衷感慨。

海外研训时的中西方教育理念、文化的碰撞,让一批批的学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们这些中国园长看来,这些绝对是安全隐患。但在澳大利亚,这是学前教育专家特地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适应并学会应对大自然中的各种危险。”杭州市东城幼儿园园长邱红燕不仅惊讶于当地幼儿园每周一次的5公里丛林徒步探险活动,更惊叹于幼儿专家专门设置的各种“障碍”。

“其实我国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很早就提出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只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反而忘记了自己的‘传家宝’。”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幼儿园园长范建君认为,幼儿园、家长的关注过多,保护过多,孩子的创造能力反而受到了束缚,“尊重孩子天性,关注并利用周围可供孩子游戏的自然环境,从而激发孩子潜能,是我们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我们一批批地去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国的教育。我们取长补短,革故鼎新,就一定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新路。”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校长姜小明认为,美国学校“以生为本”“公平公正”和照顾弱势的很多做法,给中国学校推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图为我省教师正在参观美国本·戴维斯高中职业体验中心的汽车维修美容车间。(本报通讯员 杜卫建 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