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国际化,课程如何落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林静远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省各中小学校都把做好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作为重头戏。近日,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在南肖埠小学举办第十七届“钱塘之春”2018教育高峰论坛国际理解专场,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集聚一堂,探讨开发建设国际化课程的路径和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林莉建议说:“在开发建设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立足地球村和人类共同体的大格局、大视野,一方面要建立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课程;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前沿性或先进理念的国际课程,并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让国际课程在中国落地生根。”

建构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课程

论坛上,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书记吕敏认为,以国际视野打造课程的中国元素,建设好中国课程,学校首先要让学生在具有“中国心”、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放眼世界。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世界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像彩带一样把亚欧非三地连接在一起。它沿途经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具有哪些特色?和我们国家又有什么联系?”杭州南肖埠小学语文教师郑海英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学校新开发的“丝路春雨”课程。学生陈靖嘉和同组成员们穿上了埃及的服饰,他说:“我了解到,埃及拥有金字塔等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国。近年来,中埃合作让埃及的工业上了新台阶。”学生王子默敲起了非洲鼓,扮演起肯尼亚人。他说:“肯尼亚境内的蒙内铁路是中国援建的。”校长林霞解释说:“这个学期,我们将‘一带一路’的背景、沿线国家的文化等丰富资源引入课程,以丝路上的服饰、能源、环保等为主题开发课程,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了解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说:“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会把重点精力放在国际化课程的引进上,但在我看来,把本国的文化通过课程的方式传播出去,在全世界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知华、亲华,也是教育国际化尤其是增进国际理解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采访中,记者发现,我省不少学校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或结合本地特色,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发了系列课程。

2016年,宁波李惠利中学在中澳国际班开设了中华礼仪选修课,组成了专门的教师团队,传授传统礼仪知识。“现在,学校正在打造的茶艺馆和咖啡馆,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泡茶和磨咖啡,比较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学校国际课程中心主任潜正堂说,国际班学生在学习国外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这些学生将来大多要出国,让更多的学生懂得中华礼仪,并在各国弘扬传播,是我们开设这类选修课的初衷。”

让国际化课程落地生根

“国际课程具有前沿性,同时也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引入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校本化的改造。”与吕敏的观点不谋而合,眼下我省很多中小学正在把国际课程与本校学生的地域特色、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相结合,努力使之本土化。

4月10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访问团教师走进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该校学生为加方教师展示了国际理解课程——“模拟联合国”,当天学生就“该不该废除死刑”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这其中,每名学生都代表一个国家,成了不同国家的“小小外交官”。校长吴幼春说:“现在越来越多信息进入学生视线,他们渴望了解国际上发生的事。‘模拟联合国’就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具有前沿性。”

杭州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刘晋斌介绍,该校把全球视野作为育人方向,在课程的开发建设上,引进了较为经典的国外戏剧、电影等课程,拓宽学生国际文化视野。该校授课戏剧、电影的教师沈梅悦经常和学生一起演绎经典戏剧。最近,沈梅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改编了美国经典绘本《野兽国》。为了让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就感受国际文化,学校还在校园里设计了各个国家的主题街区,并在其中渗透当下倡导的理念。比如:澳大利亚Animals街区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希腊Olympic街区倡导运动健康的生活态度。

此外,我省还有许多学校将国际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在一起,深受学生欢迎。这几天,宁波市四眼碶小学连线新西兰姊妹学校一起学习STEAM课程“水过滤器的制作”。学生一边看着视频中新西兰教师的讲解,一边在中国教师指导下对过滤器实行建模,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副校长朱晓莉说:“STEAM课程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和新西兰的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学校去年开发了校本课程‘水动力’,于是就把STEAM融入‘水动力’中,双方选择了制作水过滤器作为课程内容。”上学期该校学生还与新西兰学生一起设计了4种桥梁模型。“这些课程更贴近本校学生,国际课程校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朱晓莉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