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学校建设成了畲乡教育的 “金名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

党组书记、局长 林建锋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导致出现了不少小规模学校。在全县16所农村学校中,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10所,占比达到62.5%;15人以下的微小班级达到全县农村教学班的60%以上。自2006年开始,景宁县通过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景宁特色的小规模学校办学之路。

加大投入,确保足额办学经费。为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相继出台农村特岗教师津贴、乡村教师津贴等系列政策,根据地域远近、教龄长短、职称高低,每位乡村教师每月可享受600元至1300元不等的乡村教师津贴。对小规模学校增加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学生数不足50人的学校按100人补助;不足100人的按150人补助,并做到逐年提高。

变撤为改,优化校舍空间布局。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对全县小规模学校进行改造提升。按照“主题突出、布局合理、细节精致”的要求,创设“一校一品”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教室“剩余面积”,设置阅读区、学习区、书法区、电脑区,着力打造个性、舒适、温馨、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改造,实现小规模学校校园网络、班级多媒体、塑胶运动场、食堂宿舍设备配置升级全覆盖。呈现出了“村中最美的建筑是学校”的美丽景象。

强基固本,保障师资力量配备。突出乡村学校教师编制保障和年龄结构优化,按照班师比1∶2.5给予配备教师。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互助机制,通过县城学校名师支教、专业教师走教、全科教师培养等途径,解决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不足之困境。

城乡组团,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建立集团化办学机制,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成五大教育集团,以县城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乡村学校组团发展,全方位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暖心工程”强化教育发展公平。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子沟通热线、代理家长等平台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暖室、暖水、暖心工程,每位寄宿生可免费享受每年2160元的每天三餐加课间点心的“爱心营养餐”。投入500余万元为农村学校安装直饮水机、改造浴室、配备木质床、学生棉被、高山学校空调。让山里的孩子每天喝上直饮水、冬天洗上热水澡。每年投入85万元实施周末“放心班车工程”,让寄宿生安心回家。

“小班特色”助推教育质量提升。从2006年起,景宁县先后推进了三轮小规模学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提炼出了农村小班化教育“三个确保”理念,即阳光普照,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关爱;同教异学,确保每个孩子差异发展;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其中“同教异学”是小班化教学区别大班教学最为突出的理念。先后建构了“农村小班化教学‘3363’模式”“农村小班化教学六策略模式”等,在落实“农村小班化教学常规20条”的基础上,又深入学生数15人以下“微班”探索,提炼出“农村微班教学常规15条”,随着小规模学校建设的不断深入,景宁又将新时期小规模学校建设从乡土味、小班味、家园味“三味”特色向纵深推进,努力让畲乡景宁的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促均衡”。这是景宁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另一大特色。大均小学的“葫芦丝”、标溪小学的“抖空竹”、大际小学的“花样跳绳”、郑坑小学的“畲族剪纸”等一批学校特色项目深刻演绎出了“校校有特色,人人都出彩”的“一校一品”畲乡教育新气象。

11年来,景宁小规模学校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果。2016年,农村小班化教育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景宁“小规模学校建设”成为了畲乡教育一张闪亮的 “金名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