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廿名校的“强师梦”
一个多世纪前,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杰出校友恽代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用精神的武器唤醒沉睡的中国,成为无数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的人生导师。
一个多世纪后,中华民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大道。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将自身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牢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的嘱托,奋力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昙华林到桂子山,穿越百廿年历史烟云,在风雨飘摇之际艰难创业,在烽火连天之际赓续文脉,在金瓯巩固之际突出师范,在民族复兴之际强化担当,经百苦而坚忍不拔,历千辛而锲而不舍,渡万难而矢志不渝。
从粮道街到珞喻路,见证世纪沧桑巨变,校名几度更替,校址几番迁移,校舍几次重建,在群疑众难中砥砺奋进,在劳苦繁难中踔厉奋发,在竭蹶艰难中勇往直前,教育初心不改,文化传承不息,文明弦歌不绝。
斯彼庠序,巍峙华中;今昔黉门,溢彩中华。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活化石”,作为享誉大江南北的名校,作为培养了60多万名人才的摇篮,华中师范大学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之问?
“追师”
群英荟萃,名流云集
一座山,一山桂子;一所学府,华中师大。东枕伏虎山,西望黄鹤楼,南接南湖,北邻东湖,坐落在环境优美、茂林摇曳的桂子山上。此山因满山的桂花树而闻名遐迩。山上的两万多株桂花树,金桂、银桂、丹桂样样俱全,绝大多数有30年以上树龄,其规模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
“小小一株桂花树,静静迎接风和雨,在那芬芳的花枝下,多少人啊来又去……”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淳朴淡雅的桂花总是默默生长,既不与百花争艳,也不与名树斗奇。每当金秋九月,一簇簇桂花陆续开放,竞相把浓郁清新的香气洒向人间。学校的历史上,有许多像这样宁静淡泊、韵致淡雅的“大先生”。
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到当时的中华大学演讲:“我和陈校长相比,自愧不如。办南开,我只是出点儿力。陈校长办中华,既出力,又出钱。我在北方……想到中华,就想到陈校长,中华大学有恽代英,南开大学有周恩来,这都是杰出的人才,是我们两校的光荣!”
这位让张伯苓如此盛赞的校长,就是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毁家兴学的陈时。陈时生长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清王朝日益走向腐朽没落的年代。1911年,“无游学无以与革命党人谋”的陈时学成归国,他坚信“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反复说服父亲变卖家产创办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创办后,陈时不断聘请中外名流来校,使得学校呈现出一派“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景象。国学大师黄侃、教育家陶行知、出版家邹韬奋、文学家郭沫若等一大批专家曾受聘为教授,作家泰戈尔、哲学家罗素、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等社会贤达也多次来校演讲,使得中华大学成为武汉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
在当时的武昌城里,还有一所成立于1903年的大学——文华书院大学部。1924年,华中大学在文华大学的校址上成立,随后陆续合并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大学,迎来了在几十年风雨飘摇中始终撑杆掌舵的老校长韦卓民。
为了把华中大学办成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学,韦卓民把办学特色定位为“小规模”“重质不重量”,为中国培养“立德立言立功,发奋天下为雄”的高水平人才。依靠独特的管理制度,国学大师钱基博、楚辞学家游国恩、文论学家包鹭宾、物理学家桂质廷等一大批专家来校任教,科学家李约瑟、历史学家费正清、教育家杜威、哲学家冯友兰等多次来校讲学,学校教学质量自此蜚声海内外。
在中华大学和华中大学的校址旁,还有着一所存时较短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巧合的是,1951年党和国家确立了“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努力”的奋斗目标,决定“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1952年,三所学校犹如三条大河,一齐汇入华中师范大学这宽阔的海洋。
定名师范以后,学校涌现出更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从“不计名利,自奉甚薄”的政治学家高原到“锲而不舍,日知所亡”的古典文献学家张舜徽,从“为农药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机磷化学家张景龄到“一手打造华师粒子物理品牌”的物理学家刘连寿,从“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历史学家章开沅到“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静水流深,谦和诚朴;大师风范,激励今人。何谓“大师”?大,显其宏博,世人难及;师,显其杰出,为世人师。校史上层出不穷的大师巨擘,塑造了学校“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独特精神气质,涵养了千千万万忙碌在教育领域的教师群体。
“强师”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丁茜的“VR+思政”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带来了沉浸互动、具身体验的学习氛围;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教师代晋军的“1+N”同步课堂,创造了一学期带15个班的纪录;心理学院教师田媛团队研发出集课堂签到、答题、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助教”,已有2000余所高校、900多万名学生受益……
这些年来,不少“老师们的老师”火出了圈。如何才能培养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如何才能锻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吹响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号角。
政治引领,思想先行。构建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精准有效的宣教路径,分类分层培训涵育师德。开展国情教育研修,组织海归教师赴井冈山等地实践研学;组织学校高层次人才重走抗战西迁路,重温教育报国初心。将优秀教工(团队)纳入“校长奖”奖励范畴,至今已有10名教工、8支团队获得表彰。
人才强校,育引并举。实施学者名师支持计划,分资深教授、博雅学者、桂子学者、桂子青年学者四个层次,遴选支持学者名师200余人。实施高端人才引智计划,100余人次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近200人次入选省市级人才计划。实行学科高水平团队和梯队计划,聚焦核物质科学、绿色农药、光化学、农村问题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重点领域,近年来遴选支持6支领军人才团队、30支优秀青年团队、33支交叉研究团队、13支PI团队等各类人才团队。实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计划,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支、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
综合改革,行稳致远。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设立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指导全校人事人才工作。深化机构编制及岗位设置管理,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一线、一流学科、关键业务环节倾斜。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构建“重师德师风,突出第一标准;重教育教学,突出本职本位;重分层分类,突出个性多元;重质量导向,突出成果价值;重聘后管理,突出履职尽责”的“五重”职称评聘体系。推进以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薪酬改革,按照岗位管理、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的思路确定人才待遇。
师能提质,教书育人。开展日常课堂教学专项培训,包含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专项培训等内容。开展“一体分层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服务,包含新入职教师专项培训、青年教师教学精进培训、研究生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种子教师”专项培训。开展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服务与支持,包含教学午餐会、教学沙龙等。创建教师教学发展团队和平台,如组建教师教学发展团队、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建设教师教学培训在线资源。
现如今,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了无数未来教师的学习楷模: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团队,不仅在辛亥革命史、历史文献学、近代商会史等领域颇有建树,还培养了大量历史学人才;农药化学教师团队,60余年如一日,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和农业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打造教育信息科学研究高地,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
“育师”
果行育德,言传身教
回溯华师的百廿年办学历程,从1952年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到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再到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师范”二字便与华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旗帜鲜明地把教师教育作为自身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深耕师范生培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代代华师人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
师范大学是教师培养的摇篮,是教育之火的种源。进入新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最大的特色、优势和潜力,推进办学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努力办好办优办强教师教育,着力培育面向未来的“四有”好老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