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廿名校的“强师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固本强基,持续优化师范生培养体系。树牢师范生职业理想。将红色校史纳入“新生第一课”,举办“华师故事”展映会,弘扬华师教育报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开设“教育强国”等“金课”,筑牢师范生成长信念之基。邀请资深教授作报告,组织师范生与国培教师“面对面”、观摩精英教师优质课等活动,让“大先生”成为师范生的引路人。打造一流师范专业。大力推动学科布局调整,发挥一流学科的集群带动作用,将卓越教师培养列入一流学科建设顶尖专项计划,构建本硕阶段学术性与师范性课程衔接体系、实践能力贯通体系、校内校外协同培养体系。13个中学教育师范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成立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与测试基地,形成了有标准、有制度、有指导、有考核、有成效的培训测试工作机制。针对普通话、书写及书面表达、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实施、说课评课等技能,研制了普通话测试等多项标准和《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指导方案》,每年训练1.2万人次以上。举办“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最佳师范生集体和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职业技能训练长效机制。加强师范文化建设。连续举办8届教学节,注重优良教风学风和“重视教学、崇尚创新”文化氛围建设;组织“优师计划”师范生在开学典礼上集体宣誓,以“典礼育人”引导师范生厚植教育情怀。

    与时俱进,全面落实“强师计划”。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教育发展和变革需要,积极探索师范教育新路,着力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持续完善课程学分体系,科学统筹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规定课程和校本特色等要素,着力构建融合式课程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思政+美育”“思政+体育”“思政+劳育”等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美育(艺术)教育中心和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中心的育人功能,统筹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课程,引领师范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迭代。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5个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试点;历史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专业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创新实施“优师计划”。每年招收150名“优师计划”师范生;牵头组团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在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发展中深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协同培养;建立“优师成长数据库”,通过系统监测“优师计划”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业成绩、就业与职后专业发展,提供教师职业生命周期全链条的专业发展支持。2023年,学校又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重点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

    示范引领,赋能数字时代师范生培养。近年来,学校启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探索,2018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国内较早组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形成“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新型组织体系,为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全面支撑;构建“云端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环境,开设课程4.5万余门,涵盖校内各类教育资源220万余个;实施智能育人环境构筑行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测与评价,实现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智能评价。打造“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高地。推进“数字华师”建设,加快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建设,积极营造随时随地可学、可教可管可用的智慧化校园环境;建设智能综合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平台,开展智能教育示范应用,促进师范生内涵式发展。加快“人工智能+教师教育”交叉创新。对接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重大需求,以教育学一流学科为主干核心学科,加强教育理论与实验、教育政策与服务、智慧教育与未来教师、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优势方向的重点建设,逐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打造卓越教师培养基地、教师教育政策咨询智库,打造教师教育领先发展“新引擎”,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综合实力,探索师范类高校“双一流”建设新路径。

    “为师”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百廿华师,与祖国共命运,肩负强国使命;与时代同步伐,坚守育人初心。这份初心让“永远的桂子山之子”、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以教书育人为乐,甘当“人梯”和“铺路石”:“我欢喜教师这个职业,我欢喜学生,学生也欢喜我,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份初心让从教60余载的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最大的希望是学生超过自己”,他鼓励学生“站在问号的起跑线上”,不断向新的“问号”挺进。

    中国村民自治研究先行者徐勇教授带领一批师生常年扎根农村,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让学生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是马敏教授对自己的要求,也让他成为学生们眼中平易近人、温和宽厚的师者。在朱英教授眼中,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件值得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胡亚敏教授心中,“教书上课是神圣重要的事情”“把教育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子女和朋友”。王泽龙教授像一只乐园鸟一样辛勤耕耘,品尝着“云游的幸福”。王健教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治学严谨、尽职尽责”,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引路人”。肖文精教授有着为人师者的“心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彭双阶教授与“亦师亦友”的学术团队,孜孜不倦地“追寻数学之美”。

    在“师者育人,初心如磐”的滋养和浸润下,学子们将“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校训、“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铭记于心,肩负起扎根中国大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让育人初心赓续传承。

    1954级校友、云南省道德模范梁达松扎根基层60余年,把全部心血献给了教育事业,用大爱照亮了大山深处一双双深邃求知的眼睛。1963级校友、“全国优秀班主任”陈振翠大学毕业后志愿到湖北省特困县之一通山县任教,扎根山区36载,把一生都奉献给通山县的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1978级校友、湖北省物理特级教师程启明坚持手写教案40年,被誉为“活动的物理教案博物馆”。1983级校友、“大别山师魂”汪金权扎根大别山区22年,虽然一生清贫,但让千余名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无悔。1995级校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马丹两次申请参加“组团式”援藏工作,先后资助多名藏族学生完成学业,把爱写在雪域高原上。2006级校友、湖北省“荆楚好老师”李桢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在武汉市第二聋校:“希望自己一生都可以留在‘花园’里,看着‘花朵’茁壮成长。”

    观照历史,华中师范大学在大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艰难中成长,而今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实现转型中的跨越。华师的灿烂与辉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回望来路,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布局教育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完成划时代的教育范式跃迁。华师的数字化变革,体现的是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的历程。

    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过去的120年,华中师范大学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依,见证并参与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壮丽篇章。

    九州博大,云移怒翼搏千里;四海无穷,气霁罡风御九秋。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将继续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站在攻坚克难前沿、站在广大人民之中,培育一批又一批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培养更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秦恒 钟文锐 毛军刚 郝日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