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资料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左二)在指导学生。
新华社发 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中)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
唐亚慧 摄
■践行教育家精神 担当强国建设使命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与会教师代表中,有人70年如一日投身国家的刑法创制,有人越挫越勇、攀登科学高峰,有人瞄准前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们怀抱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
人民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
矢志不渝,致力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到今年,我已经从教70年整了。这70年里,我始终将‘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作为人生信条。”回顾过往,已经鲐背之年的高铭暄感慨地说,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
高铭暄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人民教育家和最美奋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身处三尺讲台,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奉献给每一位学生;伏于桌案之上,他倾尽所能地投入立法起草和刑法学研究之中。在高铭暄治学从教的过程中,他亲身参与了中国刑法立法的孕育诞生、发展与日臻完善,他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我国刑法制度的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上,不负理想、不负家国。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组建班子,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那时起,高铭暄开始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起草工作。从草案第1稿到第38稿,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学识、热情、心血和汗水,是唯一自始至终亲历刑法典创制的学者。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的首部法学专著即为高铭暄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数十年来,他以促进刑法改革与完善为己任,极力倡导开展刑法修改研究工作。由此,高铭暄也逐步形成了刑法研究思想体系,推动着我国刑法学科的建构、拓展和繁荣,为新中国法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法学家的杰出代表,高铭暄不仅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我国法学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无论社会活动如何繁忙,我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我认为教学是老师的神圣职责。”自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任教以来,研究立法、教书育人即是高铭暄生活的全部,直至年近九旬才光荣退休。作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铭暄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老有所为。我愿与广大教师一道,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新人、输送力量。”高铭暄说。
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
永不退缩,向“星辰大海”不断挺进
9月4日,湖南科技大学首届未来技术实验班开班。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出任班主任的,正是时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
“未来我和我的团队将向着更深和更广阔的海域挺进,迫切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希望同学们立志投身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伟大事业,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万步炎在开班仪式上寄语。
为了向深海域挺进,万步炎30多年来扎根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85年,万步炎研究生毕业,当时正值我国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事业起步阶段,而西方大国早已在广袤公海大洋开展“蓝色跑马圈地”运动,这个事实深深刺痛了万步炎。所以当领导询问他是否愿意投身海洋研究时,万步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日本工作学习期间,万步炎从事海洋采矿技术研究,深深感受到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他努力的方向。
“科学研究不是自娱自乐,所选择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万步炎在科研事业上不变的准则。他主持研发的“海牛”系列海底钻机及配套深海地质钻探技术,每一个型号和技术都针对一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一项国家在海底钻探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问题。“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万步炎说。
在探索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万步炎和其团队同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让万步炎从未在艰难险阻前退缩。
1999年,万步炎第一次登船出海,此后整整一个星期,他都因为晕船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一个星期后,他支撑着爬起来,摇晃着来到甲板上来回走,逼着自己吃东西,最后才慢慢适应。后来,他每年都要在海上工作一至两个月,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
“事实上,和海上的其他艰难险阻相比,晕船其实不值一提。”万步炎说,“我的满头白发是大海给我的馈赠,每次出海我头上的白发要增加5%,但即使这样,我仍乐此不疲,因为大海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
只争朝夕,在最具挑战的领域攻坚克难
为学生授课,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进展,主持和参加学术会议,作为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处理稿件……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而言,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工作,是一种常态。
1998年刚从国外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国的于吉红,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不少人劝她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但于吉红一直坚守。
在科学的道路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求,孰轻孰重?攻坚克难、一往无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还是国家的进步?
于吉红给出的答案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她胸怀的是“国之大者”。“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于吉红说。
面对源源不断的挑战、挫折和低谷,可以坚持多少年?于吉红一扎进来,就是30余年。她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在分子筛材料的创制及其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产生了重要国际学术影响,推动了我国分子筛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只有0.33毫米厚,可以随意弯折,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于吉红手里拿的一张“纸片”,不仅是团队心血的结晶,更是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2021年,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动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繁忙的科研工作并没有阻碍于吉红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她看来,教师的指导是激发学生兴趣而让学生迅速进入领域前沿的第一步。除夕夜,她在实验室里边吃盒饭边与大家讨论问题;每一天,她都和学生讨论工作,开启大家的创新思路;电脑前,她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论文的身影让学生们难忘……迄今,于吉红已培养博士70余人,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更在意的是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科研成果,用自己的热忱为国家培育人才。
(统稿:本报记者 程旭 采写:《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唐景莉 王弘扬 本报记者 阳锡叶 程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