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遏制热炒“高考状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玉胜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判高考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动员和部署2018年高考安全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5月9日《北京晨报》)

自2004年迄今,教育部一直十分关注舆论对“高考状元”的炒作,一再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但效果并不理想。2018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教育部再度祭出重拳,整肃包括“状元热”在内的高考歪风,充分彰显教育主管部门依法正风肃纪、打造“平安高考”的决心与诚意。

三令五申的“禁炒令”缘何难以奏效?究其原因,可能与社会普遍存在的“考分崇拜”思维有关。高考毕竟是一场“拼分”比赛,分数是考生们进入高等学府的主要依据。分数高的就有机会走进好大学,分数低的则可能与之无缘。

高考通常只是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能力,高考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实力,尤其不能客观反映出他们的品德素养。考试是一次性的,成为高考状元是个小概率的偶然性事件,一两分之差并不能代表考生之间的差异。所以,过分炒作“高考状元”,对同样付出辛勤努力的多数学生不公平。

高考只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这些幸运儿是否是英雄、是人才,还需看他们步入社会后的表现。毕竟从“高考状元”到职场达人还有不小距离,因此别让这些在考场上发挥出色的孩子过早背负太多的荣誉和压力。

在热闹风光的“状元热”背后,也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考量。比如,出了个拔尖的考生,学生当然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学校也能“一俊遮百丑”。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则可以据此论功行赏、提薪加爵;地方领导也由此脸上贴金,加重政绩砝码。再加上一些知名高校拉开的生源争夺大战,让利益相关方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状元热”屡禁不止的因素之一。

但它的不合理之处及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一方面,我们需从招生理念和录取机制上破除“考分崇拜”的思维定式,构筑全面发展、多元评价的招录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行政手段,坚决贯彻“禁炒令”,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还这个夏天以宁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