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好教育,在路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 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新时代教育人新的使命。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做到美好的教育?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又该如何担当? 5月24日至25日,一场关于追寻美好教育的校长论坛在杭举行。论坛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和杭州市中小学干部培训中心共同主办。

论坛特邀嘉宾,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王国平表达了对美好教育的看法,他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美好教育,是每一位领导的责任,也是每一所学校的使命。从政府层面来看,追寻美好教育就是紧紧抓住“公平优质”四个字,做大优质教育的“蛋糕”,为教育的“钱”“人”“房”“章(规范)”四大问题做好体制机制的保障。

杭州地区16所中小学校校长围绕文化引领、课程落地、技术助力三个维度,分享了他们对追寻美好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引领,美好教育首先体现在美好文化的提炼和营造上。“美好文化的核心在于关注作为生命个体的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基本的文化主张,即不以优胜劣汰为目的,着眼于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丰盈和幸福完整;着力于学生个体生命质量、精神格局、人格境界的拉长、拔高、拓宽、提质乃至再造。”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校长吴志芳一席话,引起了在座者的共鸣,而这也正成为不少学校培育和发展美好文化的共识。

杭州第二中学是我省一所老牌重点高中。这两年,由学生自主发起的涉及流浪汉生存状况、规范家政行业、临终关怀现状等多项提案上交两会,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在杭二中党总支副书记王华琪看来,这与学校“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高品质生活”的文化浸润不无相关,美好的文化滋养了美好的个人,即有着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的社会精英,胸怀世界、关注民生的大写的“人”。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其中有16种少数民族,学校因此发展了“容融”文化,其中“容”意味着包容和接纳;“融”意味着融入和融合,学校致力于丰富“容融”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通过创设宽松适切的人文环境,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基础。校长洪建斌说,学校是种植和培养美好的地方,心灵是需要浸润的,美好的校园文化是养人的。

实现美好教育的路径在哪里?构建“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丰盈人生底色”的课程体系,成为当下各中小学校实现美好教育的抓手。杭州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先行市,各个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尝到了课程成就美好教育的甜头。STEAM“探创”课程、创意艺术课程、乡土文化课程、非遗传承课程、乡村志愿者课程、经历体验课程……论坛上,各校校长展示了多个校本课程样本,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美好课程,可以成就美好的教育,继而成就一个人私人的意义和公共的希望。”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郁明解释说,所谓“私人的意义”,就是课程赋予一个人的成长因子,包括精神品质、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认同、生活态度、生活技能等。所谓“公共的希望”,就是课程承载的意识形态,比如国家认同、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以及集体精神理想和生活方式等。

论坛上有专家提出,美好教育的另一个内涵是智慧教育,发挥“互联网+”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作用是追寻美好教育的应有之义。而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从低水平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以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旨归,让学生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发展。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开展了以智慧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构建起无边界课堂,突破了时间、地点和师生关系的边界,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集团总校长江萍描述了她眼里的未来的美好教育:“那应该是虚拟校园和真实校园相结合的一种形态,是人工智能教师和真实教师相融合的一种形态,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教师,但是它可以替代教师一部分简单的工作,而教师更多的作用就体现在育人这一块,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的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