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以来,北京市多所学校探索“美育+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与情怀。例如,在昌平区天通苑北一区社区里,当地学生以“包饺子”为劳动实践教育课,从和馅、擀皮儿到包饺子、蒸煮的全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收获了成就感,这一做法值得称赞。

    近些年,劳动实践活动在中小学不断深入开展,很多学校探索出了一些新做法。一些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掌握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劳动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提高生活的基本技能,并通过与各学科的融合,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积累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在劳动中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能巩固其他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种能力。以引导学生参加种植活动为例,劳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学习点,如什么时间播种什么农作物最合适,不同的蔬菜所需要的水量、施肥的次数有何不同,如何辨别蔬菜是否成熟到适宜采摘等等。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育人。其中充分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实践性。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各阶段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和体认,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二是开放性。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专长,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余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整合性。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劳动实践活动,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四是连续性。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每个年级、班级都举办具有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注重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使劳动实践活动体现递进性、延展性和逻辑性,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学校可以依托本土化教育教学方式,多方位整合学科。明晰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课程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牵引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多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善用的效果。学校还应多关注学生与自然、与实践、与社会的连接,吸引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行动,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村庄、走进田间、走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

    (作者系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原副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