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福建省福州市星语学校教师在电子琴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均为新华社发 ②人大附中分校学生表演展现科学家精神的舞台剧《核潜艇专家黄旭华》。均为新华社发 ③浙江省宁波市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研讨。均为新华社发 ④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学生在三合村速写。均为新华社发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如何更好更快地让《意见》落地落实,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在上篇里,我们探讨了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今天,我们将从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保障、协同育人等角度继续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赟芳

    对话嘉宾

    张 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 绚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吴晓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 红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推进普惠融合发展。优先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资助范围,对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予以补助。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遴选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您认为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应聚焦于哪些重点?

    张熙:一是聚焦扩优,充分保障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全覆盖”;扩大资源供给,实现“全学段”;加快类型资源建设,实现“全谱系”。

    二是聚焦提质,高质量满足特殊学生多元教育需求。包括要求学校提升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质量,要求教育者提升育人能力和质量,要求专业部门提升特殊教育体系服务质量,要求多方参与提升跨领域资源整合质量。

    三是聚焦保障,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格局。包括强化普惠保障,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力度;强化标准引领,用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强化协同共育,要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强化一体推动,要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将《意见》与《“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整体布局、统筹设计、一体推进。

    主持人: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目前地方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绚:以福建为例,一是聚焦“扩优”,加快资源配置。推进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区)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加快完善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布点,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原则上至少建设随班就读小学、初中基地学校各1所;建强省、市、县、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快推进在校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

    二是聚焦“普惠”,强化支撑保障。提升入学水平,健全完善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筛查鉴定、“一人一案”安置、控辍保学联控联保等机制;落实“两免一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适当扩大泉州师范学院等普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津贴、职称评聘等倾斜政策;健全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

    三是聚焦“提质”,推进融合教育。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探索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加强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强化医康教结合研究与实践,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视导,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完善特殊教育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

    四是聚焦“赋能”,深化综合改革。开展省级融合教育试点校培育和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探索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实施“数字特教”行动,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殊教育专题资源,强化师生应用培训库;建立省、市、县三级特教教研网络和跨学科、跨地域联合教研机制,完善省级特殊教育片区教研制度和教学开放制度;编制《福建省特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推进福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把脉问诊,对症开药。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讲好道理为本质要求开好思政课,统筹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活动。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您认为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和均衡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吴晓云:一是立足素质教育,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同时,做好思政课“加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迫切要求思政课讲好道理,发挥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渠道、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需要思政课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政治引导和价值导向。

    二是立足素质教育,思政课改革先行,一直走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政策体系,全面系统地加强思政课工作部署,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教育”建设。各地各校都将加强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发挥“大思政课”体系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和均衡发展的作用?

    吴晓云:立足素质教育,以“大思政课”体系为抓手,推进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走进广大中小学生内心深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

    一是要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课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示范引领,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

    二是要开展更具针对性、趣味性、引领性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党团队课程及有教师指导的社团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加深学生学习体验;打造“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一批德育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多“充电”、增情怀、强理论。

    四是要加强家校社协同配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注重家庭教育正向引导作用,走进社会大课堂,挖掘优质思政资源,借助央视等主流媒体力量,让新一代青年学生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在风清气朗的社会氛围中茁壮成长。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资保障水平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培育时代新人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培养,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和补充力度。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加强教研支撑引领,健全各级教研体系,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强化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和课例案例的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