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 突围 再突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合肥学院科研创新的最大亮点是既锚定企业难题,又高于企业创新维度;是拿来就能用的,又能在生产线上做创新产值叠加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与信息技术流程部负责人傅勤彦表示,既顶天又立地,这是企业和学校保持深度且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原因。

    2022年,学校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达1.47亿元,获批立项纵向科研项目160项,签订横向项目355项,建立了48个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创新平台。

    20年前,合肥学院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开启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改革建设的先河。20年间,创新力与人才供给成为合肥学院坚定道路、创新升级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起点上,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格局,合肥学院的教育发展篇章值得更多期待。

    【记者手记】

专业者从不惧时光的打磨

本报记者 方梦宇

    在采访过程中,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在合肥学院,从校领导到学院领导、行政中层、师生,他们对合肥产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洞若观火,仿佛不在高校的围墙之内。有一个瞬间,记者已难以分清自己是在象牙塔的会议室里还是在生产一线的操作台前。

    这种从上至下、无孔不入的行业熟知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所高校从灵魂深处对服务地方、走应用型发展之路的深度认同。这种认同感或来源于二十多年蹚一条路,从突围者到先行者的坚定自信,或来源于改革过程中逐渐明晰自身方向并不断找寻到归属感的以往经验,或更直接地来源于学生日渐丰盈的创新自信和能力自信,他们可以轻松地与一流高校毕业生同台竞技,可以自信地说出“我毕业于合肥学院,对合肥产业的熟知度是我的强项”。

    从不被看好到经验示范再至成为全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先行者,合肥学院用二十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路蹚了出来。其间,面对诸多困难,合肥学院敢于面对,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看准路子便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教育实干魄力或许是合肥学院的改革故事带给我们的持久精神引领。

    而在采访中,更让记者感触深刻的是,虽已过去十年,但多位被访者均表示了对当年那篇报道的感谢,“采访翔实,凝练到位,一炮打响,在合肥学院的发展历史中,堪称里程碑式的存在”。这让虽未参与此篇报道,但却同为记者的我顿生荣耀之感,我想这便是中国教育发展记录者存在的意义。

    据当年参与此篇报道的记者回忆,从2013年10月采访到2014年4月见报,时间跨度半年之久,初稿洋洋洒洒已达万字。经过多轮打磨,重磅刊发,体现了教育媒体的认真态度和专业视角。十年过去,如今读来依旧发人深省、醇厚非凡。

    二十年蹚一条路,半年磨一篇稿。在“钻”字上,合肥学院与《》达成了某种专业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四十年教育改革,在《》上,无数的教育故事被记录、被传播、被历史所铭记。正如合肥学院校史馆中所陈列的那篇报道一样,“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办报宗旨经过时间的打磨,正诠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