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力量
开展项目学习是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指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项目学习所体现的“关注现实世界”“多样解决途径”“做中学”以及“产品意识”等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高度契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明确要求每门课程将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这就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有效地推行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实施,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对更好
自202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团队等各方力量,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方案》为蓝本,与北京市丰台区、海淀区,上海市黄浦区,浙江省温州市,山西省晋中市等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的区域整体改革。
为了从实证角度刻画项目学习的力量,该课题下设学生发展测评团队,对北京市丰台区、上海市黄浦区、浙江省温州市、山西省晋中榆次区和晋中灵石县等五地区2021年9月升入初一年级的1.6万名学生开展了持续追踪测试。同时,测评团队也针对学生感受到的项目学习开展质量和学生所在学校、区域开展项目学习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测评。
测评数据显示,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在几乎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上的发展相对更好。以2022—2023年的追踪结果为例,一年期间,相较于未参与项目学习的对照组学生,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得分上高出29分(此得分是经过转化后的量尺分数,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后同),在创新素养的发展得分上高出21分,在科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得分上高出5分。此外,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同伴关系等指标的表现上相对较佳。2023年测试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中主观幸福感较高的比例仅为51.2%,而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中主观幸福感较高的比例达到了70.6%;对照组学生中有28.1%陷入了“手机依赖”,而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在这一比例上显著下降到17.8%;对照组学生中有58.8%认为同伴关系较好,而经历高质量项目学习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提升至78.8%。综上,追踪测评的数据展现了开展项目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生存质量表现的价值,凸显出开展高质量项目学习的意义所在。
保障项目学习高质量开展有赖于区域的机制建设
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项目学习的实施与区域和学校的机制建设密切相关。在分析区域和学校机制建设与学校层面项目学习开展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测评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保障项目学习高质量开展的机制路径。
在区域机制方面,从大规模数据建模分析结果来看,对学校层面开展项目学习质量的正向预测力最高的变量是“区域对学校的政策支持”,第二是“区域对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经费保障”,第三是“学校所在的省市/区有针对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这三大方面分别代表着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促进交流。
首先是政策支持。在学校推进项目学习之初,来自区域的政策支持有助于学校将“实施项目学习”纳入学校教学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便在学校教学的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项目学习实施的必要条件。以2023年的校长调查数据为例,参测的180余名校长中,有19.1%的校长并未感受到来自区域的政策支持,而这些学校通常在项目学习质量上也相对较低。从“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学习”的视角看,区域应加强政策支持的力度,以支持尽可能多的学校将项目学习整合到办学计划之中。
其次是经费保障。在学校切实推进项目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师资力量何处有”“教学资源何处寻”“专业指导何处来”“实践耗材何处找”“教师绩效何处补”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困难都需要学校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正是来自区域的经费支持可以帮助学校克服面临的实际困难。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0.7%的校长认为“经费不足”是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掣肘,与此同时,仅有45.7%的校长认为“本地教育管理部门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由此可见,区域对学校开展项目学习的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尚有提升空间。
再其次是促进交流。学校开展项目学习亟须得到校际间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的机会,以便协同进步,因此,组织区域内的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支持项目学习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有71.0%的校长认为“学校所在的省市/区有针对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且本校有学生参加”。与传统课程教学不同,项目学习具有“产品产出”的特征,而将项目的成果进行公开展示和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参加项目成果交流同样也有助于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互相学习。但是,依靠个别学校的力量通常难以开展大范围项目成果的交流,而这恰恰是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提供支持的切入口,将有助于区域内各校项目学习的高质量实施。
学校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理念认同、专业提升、动机激励
对学校开展项目学习质量的正向预测力最高的三个变量,是“教师感受到学校重视项目学习”“教师参加区域的优秀案例分享和交流”“学校将项目学习纳入教师考核”。
第一是理念认同。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一致时,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重视项目学习”也成为学校机制建设的当务之急。以2023年涉及五地区1000余名教师的调查数据为例,有14.7%的教师对“学校重视项目学习”这一表述并不认同,不重视项目学习的学校在项目学习的质量得分上也普遍偏低。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应首先认识到开展项目学习的重要价值,在理念上引发学校教师对项目学习的认同与重视。
第二是专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教师高质量开展项目学习的前提。数据显示,有25.4%的教师“每个月都有机会参与区域的优秀案例分享和交流”,而频繁参加案例分享交流的教师比例越高的学校,通常在项目学习开展的质量得分上表现更好。数据再次显示,个人实践反思、同伴交流合作、专业引领创新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同事之间建立广泛而多样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机制及途径,形成“项目学习实践共同体”,是学校常态化实施项目学习的基础保障工程。
第三是动机激励。大量研究表明,激发教师工作的动力是促进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有71.6%的校长表示“学校将项目学习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这些学校通常在项目学习质量方面表现更好;在教师考核的依据方面,有49.4%的学校根据的是“教师开展项目的数量”,60.5%的学校根据的是“公开课或展示课的质量”,42.0%的学校根据的是“学生对项目课程的满意度”。总而言之,考核教师的途径可以是多元的,将项目学习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师在内外部动机的激励下提升项目学习开展的质量。
综上所述,项目学习的高质量实施有赖于区域、学校的双重机制保障。例如,学校机制中的“理念认同”同样仰赖区域的政策支持,区域的经费保障提供了学校开展动机激励工作的可能性,区域组织展示交流也给予了学校教师专业提升的机会。正如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所强调的:好的教育绝非一师、一校之所成。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项目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生存质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和学校协同共建保障机制,可以为项目学习常态化、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核心素养落地保驾护航,项目学习可以为建设我国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邵越洋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读博士生,刘坚、魏锐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