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一百年 不忘初心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2015年以来,每年暑假,该团队成员带领“英才计划”学生到大学实验室开展探究式学习,到大自然中开展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培养的学生先后9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8金2银的优异成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基培土。

    2023年9月1日,教育部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广文教授带领的“动物生物学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一代代优秀的河南师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立德树人初心,默默耕耘。从师大走出的一批批学子回到自己家乡,把育人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全国“最美教师”张杰、王秀秀于2009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他们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山西省临县,成为林家坪镇初级中学校的特岗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一干就是11年。他们挨家挨户找学生,11年坚持家访,教授学业之余也照顾学生的生活,能多鼓励一名学生继续上学就是他们坚持的动力。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崇文明道 尚诚守德 抱朴求真”的师大精神。

    “中国好人”梁声翕,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渠桂荣、李建军……河南师范大学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人物。他们以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无私的敬业精神践行着“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让更多教师和即将走向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以致用

    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河南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主动聚焦地方战略布局,有效整合人才汇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厚植区域协同发展沃土,为地方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贡献高校智慧、提供高校方案。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面对疫情,有着多年抗病毒药物研究经验的河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常俊标教授主动请缨,承担了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应急攻关“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项目。

    攻关如救火,常俊标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科技抗疫一线,穿梭于医院和实验室之间,夜以继日开展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工作。团队通过科研临床研究和国内外Ⅲ期临床试验发现,其自主研发的并拥有全球专利的1类创新药物阿兹夫定以每人每日5mg剂量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展示出良好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2022年7月,该药正式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小分子口服1类新药,相继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并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该研究成果作为“科技抗疫”新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被写入《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入选近十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牵头申报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河南省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学校把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近5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转化和决策咨询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25项,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5亿元,向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交咨询报告100余份,派出科技特派员200余人次,与省内外1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河南师范大学相继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若干文件,多措并举破解科研管理“放管服”难题,推动科研管理科学化,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持续推动释放创新活力,着力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市场,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

    渠桂荣教授与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核苷产品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核苷产品的研发工作,完成了70多种核苷生产新工艺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国内核苷品种全、产量高的国家核苷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打破了日本对国际核苷药物的垄断,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制药厂打造成创业板上市企业。

    杨书廷教授带领的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研发团队,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需求,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干法双向拉伸隔膜材料技术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隔膜的国产化。目前,已经实现隔膜年产量2亿平方米,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并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

    刘玉芳教授课题组研制开发了低温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可为空间探测器件等提供高精度光谱发射率检测,服务我国航空航天、红外伪装等领域重大需求。目前该课题组已先后与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80%分配给科研团队,进一步引导激励我们把科研工作重心聚焦到国家需求、市场空白和行业痛点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制药研究所副教授徐桂清说。

    在一次校企交流活动中,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向河南师范大学提出优化一种药品生产工艺的研发需求。“这种药品需求量大,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既能为患者减负,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徐桂清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成功攻克技术难关,与企业达成专利权转让合同。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建设了6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学校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科研平台发展,并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立了70多个专职科研岗位,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河南师范大学走得“坚实有力”。学校深入加强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走访、对接和交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成立成果转化转移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在化学、生物医药、农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近3年,学校组织科研人员走访企业300余家,对接企业需求200多个,与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0家,签订技术合同260多项,技术交易金额超过亿元。

    踔厉奋发

    打造“三个高地” 贡献师大力量

    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科技创新港,积极将其打造成育人育才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

    科技创新港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原实验室等国家、省级科研平台为核心,围绕国家战略,聚焦创新药物理论和技术突破,重点攻克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同时,立足河南在新药研发、生物制品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优势,致力于在河南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科研创新、孵化平台,为河南省药物创新产业提供全链条支撑,助力河南实现由药物大省向药物创新强省跨越。

    学校以“书院化”“智慧化”为目标构造科技创新港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空间架构。推动书院制改革,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打造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支撑的全方位育人新模式。同时,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开展以“学生可选择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已起草完成了《协同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及其主要配套文件,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专业;625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兴趣完成了转专业;俊甫书院完成了首批求是班60名学生招生选拔工作。

    立足学科优势,依托科技创新港,学校将积极布局“未来岛”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和“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与孵化基地两个创新区,将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制度链和人才培养链深度耦合,推动创新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努力打造人才与开放共享体、科技与产业融合体、技术与服务结合体、校区园区社区创新实体,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浓厚氛围。利用科技创新港毗邻郑州的区位优势,采用国际通行的科技创新管理PI制,瞄准顶尖人才,紧盯领军人才,面向全球靶向精准引聚高层次人才,将河南省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人才引进“八大行动”落实落地;充分发挥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抓好青年人才培育,着力构筑潜力人才“蓄水池”,积极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小高地,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即将迎来办学百年、踏上新征程的河南师范大学,坚持“跳出师大办师大,跳出教育教育”的理念,心系“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校之重者”“民之盼者”,坚守初心使命,潜心立德树人,矢志科研创新,走好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双一流”创建之路,以“三个高地”建设为抓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汇聚起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师大智慧和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