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质量管理可从四个维度做起
□张祖庆
如何抓好学科质量管理一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那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以为教育质量管理部门可以从四个维度做起。
首先,制定学科质量标准。很多教师往往将“课程标准”当作学科质量标准,实际上这是两回事。“课程标准”是对教师教学的指导纲要,更多指向教师的教学;而“质量标准”,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更多指向学生的学习。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学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学习要求,转换成可以量化考核的质量指标(既有量的指标,又有质的指标)。
其次,建立科学监控体系。这里的“科学”,有二层含义:一是监控的标准要科学。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质量标准,制定合宜的口头与书面的质量检测标准。这个标准,要和教师们反复讨论,形成相对稳定的质量检测标准。这样,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会紧扣标准教学,而不是很功利地猜测教研员命题的风格;二是监控的流程要科学。质量监控,不仅仅是终端的纸笔监控,更多应该是一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口头与纸笔相结合、分项检测与综合检测相结合的监控。而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质量监控,往往不分城乡,不分生源,只在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统考,而平时的学习质量,却失去了监督。其实,日常的分项检测,只要把好关口,由学校实施,完全可以取代期末的统一检测。科学的监控流程,应该是过程大于结果,应该是阶段性监控和终端监控相结合的。
第三,建设课程生态系统。课程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链条遭到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失衡。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一味地把注意力聚焦在考试,势必忽视课堂和考试以外的生态因子,而这是非常危险的。相当多的教研员和教师,以为抓了公开课教学研讨,质量一定会提高,这样其实有失偏颇。 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例,当前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离开日常的课堂,孤零零地研究反复打磨的公开课教学,这是危险的。我以为,语文应该研究未来的方向,研究一线原生态课堂和课程建设,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研究。
第四,追寻绿色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绝不仅仅只是考试成绩。质量管理,要着眼长远。几年前,杭外学生在首届央视“听写大赛”包揽冠亚军,让人们对该校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研组长倪江的观点是,语文学习,要“靠大量的高品位阅读去覆盖考题”。一旦你走进杭外学生的教室和阅览室,你就会惊叹于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深度。真正重视了阅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都上去了。考试成绩,也就不用担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走阅读课程化之路,大量高品位地阅读,应该是走绿色质量之路的不二法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