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壳上有“文章”
□本报通讯员 吴 彦 王小飞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宁海县西店镇樟树小学从本地特色入手,让学生们把参加本校文艺汇演的小演员作为原型,绘在牡蛎壳上,组成了一幅特别的美工作品图,这幅作品放置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
樟树小学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多数学生来自我国中西部省份的边远地区。“学生家长多以外来打工者为主,家庭收入较低,高档的美术品消费不起,我们就从宁海本地文化入手,让学生体验手工创意美术的乐趣。” 校长胡齐云介绍。
西店镇有“牡蛎之乡”之称,海滩上废弃的牡蛎壳随处可见。2013年开始,樟树小学因地制宜,开始了“蛎壳美工”主题活动的研究与探索,让被丢弃的牡蛎壳也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如今,学生的作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盛开的梨花、高贵的孔雀、霸气的老虎……这些造型立体、惟妙惟肖的工艺品被摆在了学校展示窗,成了这所农村小学独有的风景。这里的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捡来的蛎壳要经过清洗、挑选、晾晒,再按照各自的形状进行拼接、造型、涂色。
如今,学校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主题系列活动。一、二年级主要在蛎壳上绘画;三、四年级要学会用蛎壳组合图形;五、六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精美的蛎壳艺术作品。蛎壳美工从实施至今,参与人数从20人增加至全校师生,形式从美术活动拓展到每周一节固定的蛎壳美工社团课,学生的作画和创造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每年西店镇政府举办大型活动,都会将学生们的蛎壳艺术品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展示。
学校利用这一美术特色,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德育课程渗透其中,让学生们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勇于担当。学生彭婷婷来自贵州。一天放学回家路上,雷声大作,大豆般的雨点砸下来,她的爸爸穿着雨披让三姐妹躲在臂弯里。后来,彭婷婷就以这件感人的小事为素材,创作了取名为“爱”的作品。
据悉,该校还把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调“耍牙”表演艺术和西店特色结合,让学生参与制作蛎壳“耍牙”脸谱,传承传统文化。去年,在西店镇第一届牡蛎文化节上,学生们创作的“耍牙”脸谱受到了众人的热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