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之后写的作文再好,不算会写作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华贤

最近笔者听了几节作文教学展示课,发现有一种现象:教师们普遍喜欢用活动的形式来教作文,先让学生参与活动或观看活动,再要求把活动经过写下来。活动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

比如有一节课的题目是“下油锅”,上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教室中间摆着一只煤气灶,灶上搁一只铝合金锅,锅里盛放着两斤左右的油。教师点火烧了一会儿,锅里的油开始沸腾。这时,教师要学生们轮流观看,以证明油确实沸腾了。

教师说:“我是有神功的,我的手浸到油锅中不会有任何损伤。”并让学生检查自己的手,证明没有戴隐形手套。接着,教师煞有介事地向手上吹了几口气,然后慢慢地伸进油锅,抽出来时,油已将手完全浸透,一滴一滴地往下流,手确实一点没有伤。教师当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全过程,最后就是动笔写作。

另一节课的题目是“变魔术”,上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教师先问大家“爱看魔术吗?”再问大家:“相不相信老师会变魔术?”然后主动提出要变一个魔术,并邀请个别学生上台协助,用一张餐巾纸变了一个小魔术。表演结束后,教师布置作文任务:或写其中一个片断,或写整个过程,强调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笔者参加过一些大型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发现许多特级教师也喜欢上活动作文课。活动过后再写作文,学生兴趣高涨,特别是一些活动很新奇,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作文热情,写出来的作文也基本上能做到有血有肉。这无疑是很好的作文教学形式。

但是,有阳光必定有阴影,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活动作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材料作文。教师提供作文的具体素材,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这就好比,妈妈把油盐酱醋以及食料全部备齐,要学生去做菜,毕竟简单多了。如果要学生自己去种菜,或者挣钱买菜,就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

供给材料的写作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的写作,这是区别很大的两种训练。

作文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但作文能力不只是加工能力。作文能力首先是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素材的能力。加工能力是技术层面的能力,而作文能力是属于智慧层面的能力。

在荒野中寻找到行走通道,最后到达目的地,这是智慧;从荒地上摸索到这里适宜种什么作物,最后获得丰收,这是发现;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捕捉到鲜活素材,这是敏锐;写作需要敏锐,需要对生活有独特的认识与发现。因此,作文教学不能总是搞活动,不能总是供给材料。否则,学生只有加工能力而没有发现能力。

写作应该培养创造性能力为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运用技巧上。经常进行活动作文,还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依赖心理,似乎没有搞活动,就写不成作文了。

也许有人会说,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活动作文的初衷是让小学生有内容可写,对作文有兴趣,否则他们就会害怕和讨厌作文。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提供材料仅限于作文最初阶段,随着年级提高,作文次数增加,教师要逐渐减少材料提供,教学立足点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培养发现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材料。

学生真正具有作文热情是从学会发现素材开始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