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程兴乡校
□ 金 澜
“嘿!”“哈!”“嘿!”“哈!”每周五下午,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操场上,总能看到数十位身着黄色练功服的学生,伴着动感十足的配乐,一招一式地跟着体育教师练拳。这是石梁镇中心小学开展非遗课程“麻蓬拳”的一个缩影。
300多人的小规模乡村学校如何打响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这是该校校长陈小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次与本地教师的交流给了她灵感。
学校附近的麻蓬村是浙西唯一的武术特色村,习武传统可追溯至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村民们最擅长的是衢州市非遗项目麻蓬拳,即金庸先生笔下的“十三太保拳”。
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不提升为特色课程进行推广?很快,“麻蓬拳”课程在学校里开设起来,村里的传承人也被一一请进来,作为顾问指导。画麻蓬拳墙绘、探究麻蓬拳背后的武术精神、梳理金庸作品中关于麻蓬拳的章节、打麻蓬拳、练麻蓬武术操……一时间,麻蓬拳文化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在说麻蓬拳、学麻蓬拳、画麻蓬拳之中,学生们更体会到了勇敢、坚毅的正能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练武术能磨砺学生意志品质,让他们懂得爱国情怀,而该校引进的另一个柯城区非遗项目——蒲包编织,则是重在培养学生们的耐心和细心。
据悉,石梁镇是席草编织蒲包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老底子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编蒲包。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土地被大面积改种柑橘后,席草种植面积日益缩减,蒲包编织的技艺也濒临失传。
为了开好这门课,学校也是下足了功夫,不仅从镇上请来手艺师傅,还特意在校园内开辟一角,用于席草种植,并组织学生轮流养护。此外,学生们设计的各式各样的蒲包都被装饰在了走廊、教室里。行走在校园中,仿佛走入了一座蒲包编织主题的非遗文化馆,令人眼光缭乱。
除了麻蓬拳和蒲包编织,最近学校又引进了一项省级非遗项目——衢州白瓷制作技艺。学校过对接本地瓷业公司,邀请一线师傅定时带上材料和工具进校指导,学生们在课上制作的泥坯也会由师傅统一带回,烧制为成品后,再送还学校。
农村娃学习非遗,不仅仅在于掌握技能,更在于体悟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所系。随着一次次的课程开发和建设,陈小红也对非遗课程的发展有了新看法:“一方面我们会继续丰富现有非遗课程内涵,把课程做细、做深、做出体系;另一方面也想引进更多实践性强的非遗项目,让非遗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