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德荣的第一堂课说起
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党史学者,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3日在吉林长春逝世,享年93岁。
关于郑德荣先生,有一个细节令许多后学印象深刻。郑德荣所有的博士生都记得,第一堂课,郑先生从不讲专业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作为党史学者,应该树立“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坚持“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治学方法。他要学生们时刻记住,党史学者的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标准的,一切的研究成果都要为历史负责、为党和人民服务。
把信仰放在知识之先,把精神立在门径之前,把为历史负责、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宗明义首先提出来,郑德荣先生无愧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传播者。
这样一个细节背后的意涵,在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同志治丧委员会的讣告中,得到了概括和总结:“郑德荣先生以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为方向,严谨的治学与谦逊的为人作统领,广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相辉映,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生活。他胸怀天下,心有大我,与时俱进,永久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老而弥坚、钻之弥深,资政育人、行为世范,是严师典范、良师表率和人师楷模,永远是我们心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我们全校师生‘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楷模。”
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当像郑德荣先生一样,是一名以个体学术人生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者。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翻译到入迷处,竟蘸着墨汁吃粽子。李达同志在极其危险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仍然始终坚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正如学者陈先达所指出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是以信仰为支撑,以生命相搏斗,不管面临何种困境,毫不动摇。有了这种信仰,理想信念就会内化成为良心,真正将所研究的内容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融合起来,从而变化气质,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研究与信仰紧密结合,这是郑德荣先生做党史研究的风骨风格,而这种风骨风格,也如同党史中千千万万牺牲者、奋斗者一样,融入了党史风采之中,成为党史风采的一部分,滋养千千万万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继续走上更坚定的知行合一道路。
作者:王远山
《光明日报》2018年6月27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