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 以文化人
■践行教育家精神 担当强国建设使命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全面深刻阐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教育家要具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与会教师代表中,他们有的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的以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倾注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一心教育功业,一身学者风骨
“顾明远先生,从教逾一甲子,历任小学、中学及大学教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之信条,桃李满天下,实为教育大家,却自号‘教育老兵’;年逾八旬,胸襟达阔,思想鼎新……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乃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2014年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作出的评价令人动容。
自1948年与教育工作结缘以来,顾明远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校长、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他开创多个教育学学科专业,以“人本”理念贯彻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卓越教师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几千年来,教师一直处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教学中往往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1981年,顾明远在《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第一次提出“学生主体说”,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如今,“学生主体说”已得到广泛认同并在新课标和课改中得到体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从教70余年,顾明远最大的感悟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活动中真正体会、收获成长。
顾明远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同时始终注重考察基层教育实践,深入城市乡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重大的教育改革,如为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提供咨询,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强调向世界各国学习教育改革发展有益经验,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早在1974年就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近年来陆续和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系列对话,分享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
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是指通过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让人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提高生命的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品德,让人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
做一名温暖的思政课教师
1992年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后,路丙辉一直从事思想教育工作。30多年过去,路丙辉始终认为,从中文系毕业做思政课教师,不是改行,而是本行。“做一名温暖的思政课教师”,是他的座右铭。
“我刚进大学时,拎着一个老式行李箱,带着欣喜,同时也感到迷茫。今天的大学新生,就像提着空篮子走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会动心。如果不清楚来大学是为了什么,可能会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会陷入选择的迷茫。”路丙辉说。
“我是学中文的,中国文学讲究‘文以载道’。但很多学生过于追求‘文’,而忽视了其中的‘道’。”1991年,读大三的路丙辉创办学生社团“学生德育研究会”,倡导学生探索精神空间和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德”。1992年,路丙辉毕业留校担任思政课教师,他依托学生德育研究会的活动创办思政栏目“丙辉漫谈”,让学生写出困惑,他“对症下药”解答。
“路老师,什么是坚定的信念?”“路老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路丙辉把每次学生提问的小纸条贴在笔记本上,积累成了一本本厚厚的“问题书”。
“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我也有很多困惑,是我的老师帮我从这些困惑当中解脱出来,我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所具有的魅力。”“对学生来说,不管考研还是工作,专注度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本事,一定要有。”30年来,这份思想带来的魅力不断延续,350多期的陪伴,累计10万多人次现场参与,“丙辉漫谈”还搬到了互联网,20余万字网络笔谈,微博阅读量达2000余万次……
有学生说:“在安徽师大,一定不能错过路老师的课,他的讲解总能点破我们的迷茫。”“路老师曾说师生之间是一次温暖的陪伴,是他教会我做一个温暖的人。”
漫谈的形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做主角,讲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教师“对症下药”。“最长的一次活动持续了近5个小时,结束之后,双脚都好像失去了知觉。”路丙辉回忆说。
以文化人、润泽心灵,是路丙辉多年来的育人追求。给新生上课时,他发现,有的学生上课时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看电影现象,文化修养“营养不良”。此外,也有学生存在意志力薄弱的状况。他连续多年组织“文化苦旅”青春毅行活动,通过骑车或者徒步远足,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总行程近万公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刘少坤
为大国工匠铺就成长之路
“少坤可是我们学校的一块‘宝’!”这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薛晓萍对刘少坤的评价。
2017年,刘少坤获得职业教育最高奖——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2019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22年,他当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这些荣誉的背后,浸润着刘少坤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上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当时计算机专业非常火,我也有幸成为计算机培训人员当中的一名。我当时培训的很多学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这也激发了我当教师的信心。因此,大学毕业后,我就选择了事业和专业结合,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
刘少坤深知,培育未来的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而刘少坤“雕琢”的是他的学生。很多职校学生入校时,都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弱点,而且自卑感强烈,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刘少坤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了无穷斗志。永无止境的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他带领团队有针对性地形成“五个一致”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界广泛认可。
有了方法、理论,还要真心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刘少坤把学生利益作为工作之本,融“爱心、耐心、细心”为一体,将一颗无私的心奉献给学生,为每名学生提供人生出彩机会。
2012届毕业生梁媛媛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经过自身努力,她毕业后入职一家知名企业,上班第二年就给父母在老家县城买了房,一举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直到现在,她还念念不忘当年刘少坤的关爱和培养。像梁媛媛一样,众多毕业生高薪入职知名企业。他们也因“踏实肯干能力强”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少坤悉心培养下,“基础差、不自信”的学生站上人生的新起点,毕业生因“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一批学生成为硕士、博士、企业高管、技术专家、创业之星,就连曾经“立志回家养鱼”的所谓“坏学生”,也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在刘少坤团队的培养下,很多学生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而且解决了家庭的“经济危机”,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统稿:本报记者 刘博智 采写:本报记者 张欣 刘华蓉 段风华 武一 戚悦 周洪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